[实用新型]一种电饭锅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09823.5 | 申请日: | 201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7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原;梁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天际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4230 | 代理人: | 俞诗永 |
地址: | 515021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饭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锅,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热辐射加热的电饭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饭锅一般都是采用发热盘或发热板来加热,发热部件须与锅体接触,否则热传导效率就降低。这种传统的接触加热方式在加热陶瓷锅或紫砂锅等内胆时,会因陶瓷锅或紫砂锅等内胆的热传导率低,导致内胆的局部温度过高,温差大,容易爆裂。另外,由于发热盘或发热板与内胆的制作材料不同,升温后加热面和受热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加热面和受热面不能良好接触,热传导效率降低。
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通过热辐射方式加热的电饭锅,发热部件与锅体没有直接接触传热,虽解决了加热陶瓷锅或紫砂锅等内胆时容易发生爆裂的问题,但普遍存在热密封和隔热效果不好,导致热传导效率降低、加热较慢等问题;在解决隔热效果的问题上,有的则是采用保温棉来隔热,但这种隔热措施,所带来的问题是在较少使用的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而在使用时,受高温会散发出一些有害气体,难以达到环保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电饭锅,这种电饭锅通过热辐射方式加热,具有良好的热密封和隔热效果,加热均匀快速,并且环保卫生;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饭锅,包括外锅体、内胆、发热部件、隔热装置、温度感知装置和控制电路板,隔热装置与内胆之间的腔体构成热辐射腔,发热部件设置在热辐射腔内,发热部件与内胆之间有间隙,其特征是:所述隔热装置包括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的纵截面均呈U形,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之间形成第一隔热空腔;内隔热层的上边缘与内胆的外表面接触配合。
通常情况下控制电路板安装在外锅体的外表面;发热部件可采用电热管、电炉丝、电热板或其它耐高温发热元件,优选发热部件为不锈钢空烧管,不锈钢空烧管加热快速、耐高温,并且不易损坏;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内隔热层的上边缘与外隔热层的上边缘可接触也可不接触;当两者不接触时,可防止热量直接从内隔热层传导到外隔热层,隔热效果更好;但是,通常为了结构更稳固和便于装配,将两者设置为接触。
内隔热层和内胆的外表面之间的腔体构成热辐射腔,内隔热层的上边缘与内胆的外表面接触配合,热辐射腔进行密封,防止热量随空气外泄,达到良好的热密封效果;发热部件安装在热辐射腔内,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主要以热辐射方式对内胆进行加热,另外还辅以热空气传导,无论热辐射加热方式还是热空气传导加热方式,都能对内胆进行均匀加热;而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构成第一隔热空腔,第一隔热空腔内有空气,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率小,因而第一隔热空腔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大大减弱热量的外泄,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温度感知装置探测内胆的温度,配合控制电路板对发热部件进行发热控制。
为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热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安装在内隔热层底部与内胆之间,隔板与内隔热层底部之间的腔体构成第二隔热空腔。通过增设隔板,内隔热层的侧壁、隔板和内胆的外表面构成热辐射腔;而隔板与内隔热层底部之间的腔体构成第二隔热空腔,使隔热效果更好。隔板的形状及尺寸与内隔热层的横截面相匹配,隔板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优选材料为不锈钢。
为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隔板的边缘与内隔热层之间有缝隙。隔板可通过螺钉固定到内隔热层上,隔板的边缘与内隔热层之间有缝隙,并与内隔热层底部平行,这样减少隔板与内隔热层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从隔板传导给内隔热层。
为达到结构牢固的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电饭锅还包括金属架,金属架设置在外锅体中,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安装在金属架上。通过设置金属架,使结构更加牢固,同时金属架上也可安装其它附加装置,并且金属架将外隔热层架空,使外隔热层与外锅体不直接接触,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热效果,使外锅体表面温度不高。金属架可采用铁、铜、铝、不锈钢和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为节约成本,优选金属架采用铁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天际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天际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98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