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屋顶PVC并网光伏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7913.0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毛和璜;张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8 | 分类号: | E04D1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顶 pvc 并网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屋顶发电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屋顶PVC并网光伏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为落实中国对世界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强政策扶持新能源经济战略,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国家相关部委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太阳能屋顶计划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现阶段在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积极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幕墙等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积极支持在农村与偏远地区发展离网式发电,实施送电下乡,落实国家惠民政策。
同时太阳能屋顶计划着力突破与解决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能力不足、光电产品与建筑结合程度不高、光电并网困难、市场认识低等问题。
目前,国外国内的屋顶工程基本是由钢铁支架加组件构成,存在着结构笨重,成本高,与屋顶结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尤其是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需要进行高昂的金属材料防腐处理,附带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有的科学工作者也开始尝试着用PVC来做屋顶一体化发电系统,但是始终没有进入规模化生产,归根结底目前的PVC安装系统采用整体一体化注塑成型,还存在着先期设备开模投资高,后期安装维护成本高,配置不灵活等固有缺点还没有解决,而光伏PVC安装系统在国内还是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屋顶PVC并网光伏发电装置,它能克服已有屋顶太阳能收集器的安装装置存在的结构复杂、能耗高、对环境适应性差配置不灵活的缺点,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安装装置。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后侧板1、右侧板2、左侧板3、密封条4、左上边框5、后侧板下边框6、组件提把7、右上边框8、组件后压板9和组件垫圈10组成;左侧板3和右侧板2较宽的一边分别连接在后侧板1的两端形成U形,密封条4分别包裹在三块侧板连接处的外侧,U形体的上方设有组件后压板9,组件后压板9的左右端边缘分别包有左上边框5和右上边框8,前部设有组件垫圈10,末端面上设置有组件提把7,组件后压板9对应的下板前端边缘包有后侧板下边框6。
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简单,配置灵活,可无限扩容,成本低等优点,彻底解决了现有产品的缺点。有着极其高的屋顶面积利用率和市场推广价值。系统可以从几百瓦到兆瓦级无限扩容,灵活配置,且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组件。本实用发明安装简便,维护成本低,有效利用屋顶等狭窄空间,具有很强的抗风性,可抵御12级飓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后侧板1、右侧板2、左侧板3、密封条4、左上边框5、后侧板下边框6、组件提把7、右上边框8、组件后压板9和组件垫圈10组成;左侧板3和右侧板2较宽的一边分别连接在后侧板1的两端形成U形,密封条4分别包裹在三块侧板连接处的外侧,U形体的上方设有组件后压板9,组件后压板9的左右端边缘分别包有左上边框5和右上边框8,前部设有组件垫圈10,末端面上设置有组件提把7,组件后压板9对应的下板前端边缘包有后侧板下边框6。
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①结构简单新颖、强度高,可承受很大的动载荷,可适应大部分房屋屋顶使用环境。其基本结构参数为:南北距离2m,东西距离36m,预置倾角为15-30度(可根据实际装机情况而定),可承受最大风速为135km/h,单个最大功率为240w。②该系统的光伏组件安装平面可以安装目前光伏厂家生产的大多数组件,其安装底座无需预置平台,可直接在房屋连接安装,制造装配容易、安装维修方便,组件灵活度大,整套系统的性价比高。③扩展性强,整个系统从最低240W到MW级都可以安装,灵活配置,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扩展后侧板和上边框的中间边框来扩容,整个安装过程非常简单,连接非常牢靠,可确保整套系统的稳定运转,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具有很高的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欧贝黎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7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