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腔二囊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06200.2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1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葛梅;周焕城;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延喜 |
地址: | 51028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腔二囊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三腔二囊管。
【背景技术】
三腔二囊管是抢救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用品,顾名思义,其具有一管体,沿管体纵长方向设置三个气腔,气腔之一与第一气囊相贯通,之二则与第二气囊相贯通,气腔之一和之二两个气囊处呈末端封闭设置,气腔之三则直接贯通至整个管体。三腔二囊管临床应用时,按其功能,气腔之一被命名为食管腔,气腔之二被命名为胃腔,气腔之三被命名为减压腔。所述第一气囊被命名为食管囊,通过对食管腔充气,食管囊便会膨胀,以便充涨食管而阻止食管出血;第二气囊被命名为胃囊,通过对胃腔充气,胃囊便会膨胀,以便充涨胃底而阻止胃出血,食管囊相对于胃囊更靠近三个气腔的充气口,是依据人类身体结构而定的,而胃囊之后的管体末段,由于其具有首尾贯通的特点,故可用于为胃部减压。
现有的三腔二囊管,由于其所采用的胃囊和食管囊均以额外增设的方式附加在管体外围,使得其连接处凹凸不平,且在胃囊和食管囊与管体连接成型后,胃囊和食管囊所形成的直径较为粗大,远大于三腔二囊管的管体本身的直径,如此,胃囊和食管囊处较粗,临床应用时,在塞入病人上消化道的过程中,一方面难以插入,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强行插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会加大病人的出血量,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由此,公知的三腔二囊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在临床应用时有助于减轻病人痛苦的三腔二囊管。
为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具有内管,内管中空以形成减压腔,该减压腔贯通内管首端和末端,内管的管壁自其首端起,沿内管纵长方向设置有食管腔和胃腔,该食管腔和胃腔均分别以通孔穿出该内管的管壁设置,该内管被一外管所套设,外管的本体与内管紧密贴合以防止漏气,且外管在对应所述内管管壁两处通孔处分别设置弹性膨胀部,以分别形成食管囊和胃囊,分别用于容纳进入食管腔和胃腔的气流。
所述各弹性膨胀部与外管整体一体成型,在闲置状态下与本体具有相同的外径,其厚度小于外管本体的厚度。所述各弹性膨胀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1cm。
对应所述减压腔、食管腔及胃腔,内管首端处与内管一体成型各引出一进出气操作部。
所述用于形成食管囊的弹性膨胀部的轴线长度在14cm~16cm之间取值,其最大膨胀半径在1.5cm~1.8cm之间取值。所述用于形成胃囊的弹性膨胀部的最大膨胀直径为3.6cm~4cm之间取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点:通过将传统的食管囊和胃囊与一外管一体成型,使得外管整体上呈平滑状,食管囊和胃囊在未充气状态时,外表较为平滑,易于插入上消化道,大大提高了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且由于外管表面光滑,不会导致摩擦出血的现象,从而在插入过程中降低病人的痛苦,在临床急救运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腔二囊管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腔二囊管由内管2和外管4共两条导管共同组装构成,所述内管2的两端,位于图1左侧为其末端,右侧为其首端,内管2末端被加工成平滑状,以利于插置入人体上消化道,避免出现锐利部位刺伤体内组织,内管2首端被引出三个进出气操纵部7,9,5。所述外管4紧密配合地套设在内管2上,以防止内管2与外管4之间出现缝隙导致泄漏,所述外管4与内管2所进行的紧密配合,可以采用多种公知的方式实施,如两者套接后加热熔接、或者两者以粘胶粘合等。
所述内管2呈中空结构,一进气腔作为减压腔70贯通内管首尾,可以在三腔二囊管被插置入人体后,经该减压腔70导流,由图1所示右侧(首端)的与该减压腔70贯通的进出气操纵部7排出胃气、液、渣等,实现为胃部减压的目的。内管2的管壁较厚,设置有两个进气腔,其一为用于与食管囊81相连通的食管腔70,其二为用于与胃囊82相连通的胃腔90。食管腔70布置于图1所示右侧(首端)的一个进出气操纵部7与内管2的中部之间,并自其末端转向,以至少一个通孔78穿出内管2管壁与外管4处形成的食管囊81相连通。同理,胃腔90布置于图1所示右侧(首端)的一个进出气操纵部9与内管2接近末端处,并自其末端转向,以至少一个通孔98穿出内管2管壁与外管4处形成的胃囊82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未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62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鼻胃管固定器
- 下一篇:医用雾化器螺纹管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