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动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02790.1 | 申请日: | 2010-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4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饶波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0 | 分类号: | H01H9/3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2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动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动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一种施压促动的快速开关,又叫灵敏开关,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办公电器或者家庭电器中。
现有的应用于空调内的微动开关,一般由上盖、底座、导电切换片、按压键、压杆、第一接脚、第二接脚、中间接脚及导电切换片上的复位弹簧组装成,如图1所示,导电切换片在中间接脚和第二接脚之间动作,当未按压压杆时,导电切换片动触点与中间接脚静触点的距离约为0.7mm,而导电切换片和第一接脚与中间接脚之间的爬电距离仅约为0.75mm。该开关多应用于空调内,当开关切换时,电流较大,容易产生电弧,如果动触点和静触点过于靠近时容易使电路短路发生安全事故。
一种改进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在上述图1所示结构的基础上取消第二接脚,这样扩大了底座内的空间。当未按压压杆时,导电切换片动触点与中间接脚静触点的距离、导电切换片和第一接脚与中间接脚之间的爬电距离达到1.5mm。该种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开关两触点之间的距离,但仍存在安全隐患;再者,中间接脚与复位弹簧一端均为导电材料,二者的相对接触面积较大,当有切换电弧产生时,危险性仍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微动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微动开关,包括由上盖和底座卡接组成的壳体,安装于底座内且相互连接的导电切换片、复位弹簧,设置于底座上的按压键和压杆,所述导电切换片通过按压键、压杆及复位弹簧的联动作用实现开关接脚之间的通断切换,在底座两端沿底座两端内侧壁分别设置第一接脚和第二接脚,第一接脚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导电切换片一端,导电切换片另一端设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设置于第二接脚上端弯折处并正对动触点下方。
上述的底座上对应上盖的侧面设有安装孔,两安装孔外围分别设有保护突台。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上述的第一接脚、第二接脚均为形状,两接脚竖直臂分别贴附于底座两端内侧壁并伸出于底座底端,两接脚在底座内弯折后形成的平直臂分别置于保护突台上。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2mm,导电切换片和第一接脚与第二接脚之间的爬电距离等于或大于3mm。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只采用两个开关接脚,使开关底座内有足够的空间,且第二接脚远离第一接脚及复位弹簧、导电切换片,减少第二接脚与复位弹簧和导电切换片的相对接触面积,这种独特的安装结构使导电切换片动触点与第二接脚上静触点之间的距离达到2mm或2mm以上,而开关内的爬电距离也能够达到3mm或3mm以上,当开关切换时,有效防止由于切换产生的电弧导致短路事故;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技术微动开关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另一现有技术微动开关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作进一步详细描叙:
如附图1-4,一种微动开关,包括由上盖11和底座12卡接组成的壳体1,上盖11和底座12为绝缘材料,在底座12内安装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导电切换片2和复位弹簧7,在底座上12设置有按压键3和压杆4,所述导电切换片2通过按压键3、压杆4及复位弹簧7的联动作用实现开关接脚之间的通断切换。其中,在底座12两端沿底座12两端内侧壁分别设置第一接脚5和第二接脚6,两接脚均为形状,两接脚竖直臂分别贴附于底座12两端内侧壁并伸出于底座12底端,第一接脚5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导电切换片2一端,导电切换片2另一端设动触点21,在第二接脚6上端弯折处正对动触点21的下方设有与动触点21对应的静触点61,所述动触点21与静触点61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2mm,所述导电切换片2和第一接脚5与第二接脚6之间的爬电距离等于或大于3mm。
另外,上述底座12上对应上盖11的侧面设有安装孔121、122,两安装孔外围分别设有保护突台123、124,第一接脚5和第二接脚6在底座12内弯折后形成的平直臂分别置于保护突台123、12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2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衡杆
- 下一篇:直测型防止带负荷拉刀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