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道密封的板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02245.2 | 申请日: | 2010-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3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善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北仑银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3/00;F28F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3158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板式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道密封的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传热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它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维修、组合方便等特点。广泛适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轻工、食品、医药、电力、涂装、船舶、机电、纺织、造纸、供热等工业部门。
板式热交换器传热机理是根据传热机理是根据热力学定律:“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自发地传向低温物体,两种流体存在温度差,就必然有热量进行传递”,两种存在温度差的流体在受迫对流传热过程中,由于热传递板表面采用瓦楞波结构优化设计,其热交换率达到92%,即使流体流速在雷诺准数值以下,流体在板片之间的运动亦呈三维运动,促使流体形成剧烈紊动,减少边界层热阻强化传热效率。
现有的板式换热器是由许多波纹形的传热板片,按一定的间隔,通过密封垫圈压紧组成的换热设备。板片组装时,两组交替排列,板与板之间用粘结剂把密封垫圈固定好,其作用是防止流体泄漏并使两板之间形成狭窄的网形流道,换热板片压成各种波纹形,以增加换热板片面积和刚性,并能使流体在低流速成下形成湍流,以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缺点是一般板式换热器没有介质预警装置,当换热介质泄露时会发生2种介质的混合,有时就会影响生产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道密封的板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及时得知换热介质泄露的缺陷。
一种双道密封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柱(1)和固定夹板(7),固定夹板(7)上开有四个角孔(10),支柱(1)和固定夹板(7)上端通过导杆(3)连接,下端通过滑轨(11)连接,所述的导杆(3)上装有滚轮(2),活动板(4)装在滑轨(11)上和滚轮(2)相连,所述的活动板(4)和固定夹板(7)之间在装有传热板片(5)用密封垫圈(6)密封,通过螺栓(8)调节固定,所述的密封垫圈(6)由双层密封壁(61)构成,中间有空隙(63),空隙(63)周围原理传热区域的密封壁(61)上开有信号孔(62)。
所述的固定夹板(7)下装有框架脚(9)。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当换热介质发生泄露时,可以立刻从信号孔看到,保证了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保障了安全生产,同时成本低,体积小,占地面积少,组装灵活,拆卸、清洗、检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密封垫圈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双道密封的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柱1和固定夹板7,固定夹板7上开有四个角孔10,支柱1和固定夹板7上端通过导杆3连接,下端通过滑轨11连接,所述的导杆3上装有滚轮2,活动板4装在滑轨11上和滚轮2相连,所述的活动板4和固定夹板7之间在装有传热板片5用密封垫圈6密封,通过螺栓8调节固定,所述的固定夹板7下装有框架脚9,所述的密封垫圈6由双层密封壁61构成,中间有空隙63,空隙63周围原理传热区域的密封壁61上开有信号孔62。
使用时,固定夹板7上的四个角孔10,形成了流体的分配管和泄集管,两种换热介质分别流入各自流道,形成逆流或并流通过每个传热板片5进行热量的交换,当密封垫圈6的一层密封壁损坏,换热介质发生泄露时,介质进入空隙63并从信号孔62处泄出,以便能及早发现加以解决,而不会穿过第二道密封造成两种介质的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北仑银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北仑银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022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