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轧制力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049997.7 | 申请日: | 2010-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0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翁建明;陈湘林;姜冬波;罗伏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姚市通用仪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余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轧制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感器领域,涉及称重测力传感器,特别涉及到测量轧机轧制力的轧制力传感器。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铸坯后,须经轧机反复轧制之后,才能成材。现代轧制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轧制速度快,为了保证轧机辊轮两端的加力一致,并指示和控制轧制力的调整,需使用轧制力传感器进行测力检测,传感器由于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测量轧制力或负载力,在金属轧机严重过载或偏载的条件下长期工作,传感器需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对轧制力或负载的变化反应快。
在国内,现有的测力检测一般都是通过普通传感器,不适应轧机大吨位、大压力、大冲击力条件下使用,目前只有少数厂家在试制轧制力传感器。
中国冶金轧制技术发展迅速,轧制力检测需求迫切,轧制生产线迫切希望有国产轧制力传感器配套检测,以提高轧机的运行安全和轧制效率,轧制力传感器是用来测试钢坯在轧制过程中负载力的控制,对钢材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轧制力传感器本身需要很强的抗过载能力,制造加工困难,所以市场上目前很紧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安装方便安全性能高,耐油、耐潮,抗压强度大,抗过载能力强,抗偏载性能好的轧制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轧制力传感器,包括弹性体,所采取的措施为:弹性体上粘贴有至少一片补偿片板,在弹性体上配设有至少一组应变孔,应变孔内腔粘贴软线路板,补偿片板与软线路板电性连接。
为优化上述方案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应变孔的外端上具有台阶,在台阶上配装有密封片,且应变孔部位采用氩弧焊接技术将密封片与弹性体进行焊接密封。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该轧制力传感器还包括配装在弹性体上的密封接头,补偿片板与软线路板电性连接组成应变电桥电路,应变电桥电路输出通过防水密封接头引出。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应变孔为深孔,且在深孔内部进行应变电桥电路中的电阻片进行布线。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应变孔为2~16组。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补偿片板上配装有内杆,在内杆与补偿片板之间配装有弹垫。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软线路板的上镂空有方孔,软线路板的厚度为0.04~0.07mm,布线宽1.4~1.6mm。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弹性体呈平板状,且弹性体由高强度合金钢或不锈钢材料锻造加工制成。
在上述的轧制力传感器中,密封接头与弹性体的连接处配装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传感器为平板式电阻应变称重测力传感器,具有大量程1750t,最大可做到7500t,主要应用与钢铁行业的轧钢机,作为测量控制轧机轧制力的传感元件,其主要特点有:平板结构,高度低,安装方便安全性能高;全焊接密封,耐油,耐潮,特别适应轧机的多油、多水的工作环境;采用深孔贴片技术,提高了产品的抗压强度,抗过载能力强;密布小孔结构,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偏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弹性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软线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使用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应变桥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图中,弹性体1;补偿片板2;软线路板3;方孔31;应变孔4;台阶41;密封片5;密封接头6;应变电桥电路7;内杆8;弹垫9;密封圈10;均压块11;载荷分布板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姚市通用仪表有限公司,未经余姚市通用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