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真奶嘴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9671.4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8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晓燕 |
主分类号: | A61J11/00 | 分类号: | A61J1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官明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真 奶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奶嘴,特别是涉及一种仿真奶嘴,属于婴儿用品。
背景技术
奶嘴是喂养婴幼儿的常用食具,奶嘴的构造可分为乳头、乳晕、乳托部和连接部等,连接部与奶瓶相连,乳头上制有吸乳孔。现有奶嘴的乳头通常制成球面圆头,表面光滑,而人体的实际乳头有皱纹,有皱纹的表面积比光滑圆形的头部大,又比较柔软,加上皱纹,婴儿容易吮吸,大一点的幼儿还会用颌咬压乳头并向外拉动,圆头乳头容易破碎,同时拉动后伸缩性差,不利于深入口腔,会造成乳液外溢。另一方面乳头上的吸乳孔一般为1个,虽然有的为3个,但现有技术不管1个或者3个吸乳孔的开孔方向多与轴线平行,吸入口腔的乳液喷射面小,刺激性差,降低婴儿吸乳兴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乳头柔软,伸缩性好,容易变形,有利于咬压、拉动,不易破碎,防止乳液外溢,吸入口腔的乳液呈分散喷射,提高婴幼儿吸乳兴趣的仿真奶嘴。
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乳头、乳晕、乳托部和连接部,在乳头的顶部制有吸乳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头制有凹凸的皱纹,在乳头的内侧制有波浪形内壁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真奶嘴,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乳头的外壁表面制有凹凸的皱纹,有了皱纹一是舌感好,表面积增加,弹性好,使婴儿的舌头抱紧力增大,容易吮吸,并有利于上、下颌咬压,同时不容易破碎;在乳头的内侧制有波浪形内壁面,增加乳头的伸缩性,有利于奶嘴的伸展,深入口腔,防止乳液外溢。
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所述乳头的吸乳孔为放射状的3个乳孔,各个吸乳孔中心线与奶嘴中心轴线的夹角α为10°-30°。有了放射状的吸乳孔使乳液进入口腔后呈喷射状扩散,对婴儿口腔扩大口味感,增加刺激,提高吸乳兴趣。所述乳晕上的表面制有规则排列的三行凸点。母奶在受到婴儿吸乳的刺激时,在乳晕上形成凸点,分泌乳汁增加,同时在乳晕这特定部位凸点又对婴儿口腔起条件反射作用,提高觅食反射,增加吮吸机能的发育。所述的奶嘴的底面制有进气孔。有了进气孔,防止婴儿吸奶造成奶瓶凹陷,甚至反吸婴儿的嘴。所述的进气孔的外壁呈V字形。当用热开水泡奶瓶内压力增高时,V字形上部容易封住,防止奶水外溢;瓶内压力减少时,V字形上部张开,容易进气,使奶瓶内外压力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仿真奶嘴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奶头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真奶嘴,如图1-图5所示,包括乳头2、乳晕3、乳托部4和连接部5,在乳头的顶部制有吸乳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头2制有凹凸的皱纹6,在乳头2的内侧制有波浪形内壁面7。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乳头2的外壁表面制有凹凸的皱纹6,有了皱纹6一是舌感好,表面积增加,弹性好,使婴儿的舌头抱紧力增大,容易吮吸,并有利于上、下颌咬压,同时不容易破碎;在乳头2的内侧制有波浪形内壁面7,增加乳头的伸缩性,有利于奶嘴的伸展,深入口腔,防止乳液外溢。所述乳头2的吸乳孔1为放射状的3个乳孔,各个吸乳孔1中心线与奶嘴中心轴线9的夹角α为10°-30°,有了放射状的吸乳孔1使乳液进入口腔后呈喷射状扩散,对婴儿口腔扩大口味感,增加刺激,提高吸乳兴趣。所述乳晕3上的表面制有规则排列的三行凸点8,母奶在受到婴儿吸乳的刺激时,在乳晕上形成凸点,分泌乳汁增加,同时该部位的凸点又正好对婴儿口腔起条件反射作用,提高觅食反射,增加吮吸机能的发育,所以有时乳头上也可能有凸点,但作用不大。所述的奶嘴的底面制有进气孔10,有了进气孔10,防止婴儿吸奶造成奶瓶凹陷,甚至反吸婴儿的嘴。所述的进气孔10的外壁呈V字形11,当用热开水泡奶瓶内压力增高时,V字形11上部容易封住,防止奶水外溢;瓶内压力减少时,V字形11上部张开,容易进气,使奶瓶内外压力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晓燕,未经陈晓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6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