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9323.7 | 申请日: | 2010-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3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傅義淮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義淮 |
主分类号: | B62H1/02 | 分类号: | B62H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官明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台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电动车 省力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或者电动车的中支架,特别是涉及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
背景技术
由于摩托车和电动车在停放时都需要有第三个脚辅助才能停稳,因此在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车架下都设有脚撑,脚撑一般只撑在一边,而当摩托车和电动车停在路面斜的或是需要修理车辆时,单边的脚撑通常不是很稳固,安全性差,所以人们设计了中支架(大撑),中支架安在车体中部,可以将整个车子架起呈跷板状,因此在架起中支架时,抬起车子比较吃力,已有的中支架一侧都制有脚踏杆,在架起中支架时主要依靠脚踏杆,这样能减少人们抬车子的力,但由于已有脚踏杆大多较短,与中支架的距离近,因此力臂小,人们在踩的时候非常费力,很不方便,并且已有的中支架大多是架体的两只脚与地面接触,可是实际在架起中支架时,底脚与地面呈面接触,面接触使中支架在架起或放下时与地面摩擦力较大,增加了架起或放下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脚踏杆外端到架体中心线距离远,力臂长,施力省,中支架与地面线接触,摩擦阻力小,使用省力、方便的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的技术方案是:包括U字形的架体,在U字形的架体上制有旋转连接片,连接片中制有连接孔,旋转连接片与摩托车主支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U字形的架体下端连接圆管加强杆,圆管加强杆与地面呈线接触,圆管加强杆的一侧连接脚踏杆,脚踏杆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中心线的距离L为248mm-252mm。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在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车体中部下安装U字形的架体,U字形的架体下端连接圆管加强杆,圆管加强杆为圆杆与地面线接触,线接触能减少旋转时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并且圆管加强杆起到加强中支架作用。在圆管加强杆的一侧连接脚踏杆,脚踏杆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中心线的距离L为248mm-252mm,通过杠杆原理,脚踏杆与U字形的架体的力臂长,在架起中支架时施力省。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所述脚踏杆的头部制有外套。由于踩脚踏杆需要一定的力,外套增加外部体积,脚踩落时鞋底与外套接触面增加,使脚踩时舒适,并可以防止脚踏杆尖硬,踩坏鞋子。所述的脚踏杆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中心线的距离L为250mm。250mm为最佳,长度过长,在开车时容易与其它物体碰撞,长度过短,在架起中支架时吃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正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或电动车的省力中支架,如图1-图3所示,包括U字形的架体1,在U字形的架体1上制有旋转连接片2,连接片中制有连接孔21,旋转连接片2与摩托车主支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U字形的架体1下端连接圆管加强杆3,圆管加强杆3与地面呈线接触,圆管加强杆3的一侧连接脚踏杆4,脚踏杆4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中心线5的距离L为248mm-252mm。在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车体中部下安装U字形的架体1,U字形的架体1下端连接圆管加强杆3,圆管加强杆3为圆杆与地面线接触,线接触能减少旋转时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并且圆管加强杆3起到加强中支架作用。在圆管加强杆3的一侧连接脚踏杆4,脚踏杆4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1中心线5的距离L为248mm-252mm,通过杠杆原理,脚踏杆4与U字形的架体1的力臂长,在架起中支架时施力省。所述脚踏杆4的头部制有外套41。由于踩脚踏杆4需要一定的力,外套41增加外部体积,脚踩落时鞋底与外套接触面增加,使脚踩时舒适,并可以防止脚踏杆4尖硬,踩坏鞋子。所述的脚踏杆4最外端到U字形的架体1中心线5的距离L为250mm。250mm为最佳,长度过长,在开车时容易与其它物体碰撞,长度过短,在架起中支架时吃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義淮,未经傅義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93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