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板式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46853.6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0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思诚翰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1/00 | 分类号: | F28B1/00;F28F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15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板式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板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进入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碳排放国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冷凝器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的换热装备已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是,作为相变换热装备,冷凝器不同于一般的无相变换热装备,其中的蒸汽流动凝结换热过程很复杂,其影响因素有蒸汽流速、蒸汽干度、蒸汽压力、蒸汽与冷却介质的相对流动方向等,板片壁面上形成的液膜使得板片热阻增加,传热系数降低,当流道狭窄时蒸汽流速对凝结换热影响很大,而流道过宽又会使得板片承压能力下降,发生变形而泄漏,因此开发合理的板面结构,设计合理的板式冷凝器结构布置方式,提高冷凝器的整体应用水平和应用领域,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
现有的冷凝器多采用热管式冷凝器,检修很不方便,容易堵塞管道,检漏困难,换热过程存在旁路,效率低下。国内现存的几种板式冷凝器,简单地将单相换热用的板片改造为相变传热板片,板面结构形式也类似普通板换形式,只是放大了蒸汽口的口径,为了有效利用板片面积,多采用异形孔进汽,不但接管困难,而且进出汽孔一样大小,板片换热面积利用率不大,而且冷凝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深入研究相变换热影响因素下,开发新型板式冷凝器,代替管式冷凝器不易检修、检漏的难题,提高现有板式冷凝器换热效率、单板换热面积和冷凝效果,提高板片承压能力和降低流阻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改变现有冷凝器的缺陷,而研发出一种新型板式冷凝器的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板片、密封垫片、压紧板、导杆和夹紧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板片上设置有进汽口、冷却介质入口、冷却介质出口和冷凝介质出口;进汽口位于冷凝器板片的上端位置,且采用最大化口径布置;冷却介质入口位于进汽口下方、冷凝器板片的中上部位置,冷却介质出口位于冷凝器板片的底部中间位置,冷凝介质出口有两个,分别位于冷凝器板片的底部两角;冷凝器板片上还设有斜波纹通道形式的汽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
所述汽通道采用触点式支撑,汽通道侧斜波纹上设有离散式强化泄流槽。
所述冷却介质通道采用斜波纹网状流动方式,冷却介质侧斜波纹上设有离散式强化泄流槽。
所述冷凝器板片装配方式为面对面组为汽体通道,背对背组为冷却介质通道。
所述冷凝介质出口的总面积为进汽口面积的1/7~1/26。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的位置相反,即冷却介质出口位于进汽口下方、冷凝器板片的中上部位置,冷却介质入口位于冷凝器板片的底部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新型板式冷凝器,由于进汽口和冷凝介质出口布置在上下两端,进汽口的口径可最大化利用板片宽度尺寸,实现进汽量最大化,冷凝介质可低流阻顺畅合理流动,由于汽交换通道的触点式支撑,冷却介质网状流动,以及斜波纹上的离散式强化泄流槽设置,增强了冷凝后的介质快速下流,避免了短路,并为汽交换腾出了最大换热空间,使得板式冷凝器的处理量大大提升,换热效率成倍增大,流阻大幅度减小,板片承压能力显著提高,对扩大冷凝器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意义。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捷,是一种新颖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板片的板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汽体通道触点局部视图;
图4是图2的强化泄流槽局部视图;
图5为活动压紧板的板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
1-进汽口;2-冷凝介质出口;3-冷却介质入口;4-冷却介质出口;5-夹紧螺栓;6-强化泄流槽;7-汽体通道触点;8-活动压紧板;9-上导杆;10-支柱;11-下导杆;12-固定压紧板;13-冷凝器板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板式冷凝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思诚翰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思诚翰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468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