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39466.X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4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钟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李勇 |
主分类号: | H01R13/44 | 分类号: | H01R13/44;H01R13/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属于日常生活用品。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插座均是直接将插头插入插座的插孔中,而没有外界任何的安全防出点的设施,且插座的开关一般都位于插座上,当小孩不小心打开插座的开关,且不小心将手指伸入插座内,或者将导电的尖锐物质插入插座内的时候,极易导致触电事故,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安全插座,该插座无论其开关是否打开,必须将插头插入插座的插孔内后才能将插头与插座内的导电片接触通电,而没有插头插入的自然状态下,整个插座将不会导通通电,确保了插座的使用安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安全插座包括插座盒和两块导电片,插座盒至少有两个插孔,两块导电片固定在插座盒的底部,且导电片与插座盒之间相互绝缘,导电片上均设有凸出部分;插座盒外表面开有一个按钮孔,按钮孔内装有按钮,按钮在插座盒内部分的两边分别装有触电片,两个触电片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连接,按钮通过弹簧固定在插座盒的底部,弹簧在自然状态时,两触电片与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相隔离;弹簧在挤压状态时,两触电片与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相接触。
上述的按钮孔位于两个插孔之间。导电片位于插孔的正下方,两个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相向而对,按钮在插座盒内部分的相反两个方向上分别装有触电片。按钮从两个插孔之间安装在插座盒内,触电片则位于连个导电片之间,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的时候,触电片与导电片远离,不会接触,起到断电的作用。当按下按钮的时候,按钮向下挤压弹簧后固定住,此时触电片向下位移直至与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接触,实现导电。
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先将将插头从插孔中插入到插座内的时候,虽然与导电片接触,但是由于没有按下按钮,触电片与导电片是出于隔离状态的,所以此时仍然是处于未接通电源的状态,当按下按钮后,触电片与导电片接触,实现通电。所以即使当小孩的手指不小心插入插座的插孔中与导电片接触,但是由于没有按下按钮,此时整个插座处于断电的状态,避免出现触电事故。即使是将金属物质误插入插座中,同样也不会出现触电事故。因此本插座与现有的插座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只需改变按钮在插座盒内的结构,将通电的步骤分解为两个必须的先后步骤,大大地增加了插座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头,2.按钮,3.插孔,4.插座盒,5.弹簧,6.导电片的凸出部分,7.导电片,8.触电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安全插座的结构如附图所示,至少包括插座盒4和导电片7,插座盒4至少有两个插孔3,两块导电片7固定在插座盒4的底部,且导电片7与插座盒4之间是通过绝缘物质固定连接,它们之间相互绝缘。导电片7上均设有凸出部分6,两个凸出部分相向而对;插座盒4外表面上,在两个插孔3之间开有一个按钮孔,按钮孔内装有按钮2,按钮在插座盒内部分的两边分别装有触电片8,两个触电片分别与火线和零线连接,按钮通过弹簧5固定在插座盒的底部,两个触电片位于按钮的相反方向,在随着按钮2的上下过程中,触电片能实现与导电片的接触,即弹簧在自然状态时,两触电片与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相隔离;弹簧在挤压状态时,两触电片与导电片上的凸出部分相接触。
使用该安全插座的时候,先将插头1从插孔3中插入到插座盒4内的时候,虽然与导电片接触,但是由于没有按下按钮,触电片与导电片是出于隔离状态的,所以此时仍然是处于未接通电源的状态,当按下按钮后,触电片与导电片接触,实现通电。
所以使用该安全插座时,当小孩的手指不小心插入插座的插孔中与导电片接触,但是由于没有按下按钮,此时整个插座处于断电的状态,能有效地避免出现触电事故。即使是将金属物质误插入插座中,同样也不会出现触电事故。因此本插座与现有的插座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同样使用于三相插座,其弹性金属片位于插孔与火线、零线和地线接触的导电片之间,也可以实现插座的安全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李勇,未经钟李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94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