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不断芯全自动铅笔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033265.9 | 申请日: | 2010-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9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雾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雾龙 | 
| 主分类号: | B43K21/00 | 分类号: | B43K21/00;B43K21/03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4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不断 全自动 铅笔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断芯全自动铅笔,特别涉及不用按动,在书写中自动出铅芯,不卡芯,出铅芯的长度精确控制在受笔头(1)保护和支持的有效长度范围内,达到书写不断芯的全自动铅笔。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所有自动铅笔,在使用时都需要按动铅笔顶端,或旋转笔杆,或触动侧壁,才能出铅芯。而且出芯长度因可控程度低,容易出芯过长,易折断。有的虽然能自动出芯补偿磨损芯,但内部多用弹簧结构,锁紧(夹芯)机构易掐芯,卡芯和断芯,必须拆卸笔杆内部件,才能取出断芯,使用很不方便。有的采用加长铅芯的方法,避免铅芯在夹芯机构内断芯,卡芯,但是不能够在铅芯使用完之前加芯补充。同时加长芯与市场通用的铅芯长度不匹配,消费者不易配到铅芯,十分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的自动铅笔不能全自动出芯以及出芯长度可控程度差,内部易卡芯,断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全自动出芯补偿磨损和出芯最大长度精确可控的结构,达到随意书写不断芯,内部不卡芯功能的全自动铅笔。
为了达到上述的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设计方案为:
不断芯全自动铅笔内部的结构包括相装配的笔头(1)和笔头套(3),其中锁芯和送芯机构被设计成一个零件-机构综合体(2)。机构综合体(2)上包括5个重要功能部位,图号分别为:2a,2b,2c,2d,2e。蛙形锁芯块(2e)与其下方的“S”形塑性弹簧(2a),共有一体分左右两块,装配于导芯管(4)上的中空扁腔内,通过与导芯管(4)上的凸挡块(4a)接触,构成锁芯机构。其中顶端弧形圈(2d)与齿形片(2c)通过回程助力片(2b)相联而构成“柔性”送芯机构。笔帽(9)包括橡皮擦在内,与笔杆(6)嵌配;可拔出,从顶端加铅芯。储存铅芯装置由上储芯管(8)与下储芯管(7)对接后紧配于导芯管(4)顶端的沉孔中。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高韧性塑料弹性体取代传统的弹簧机构,确保蛙 形锁芯块(2e)受力均匀,在锁芯和松开时不形成“喇叭”形顶端状态;齿形片(2c)上的单项阻尼齿片与其顶端的弧形圈(2d),以及其下方的回程助力弹片(2b),构成“柔性”送芯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前端铅芯与后端另一支铅芯在锁芯机构上端通过时产生交叠卡死,阻芯,断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书写时全自动出芯,不卡芯,同时出芯长度完全控制在0.1毫米到0.5毫米之间,铅芯被笔头有效保护和支持,书写时不断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芯管(4)与机构综合体(2)及笔头(1)相装配的轴测示意图;
图号说明:
(1)笔头;
(2)机构综合体中包括六个功能部位的图号分别为:“S”形塑性弹簧(2a),回程助力弹片(2b),齿形片(2c),顶部弧形圈(2d),蛙形锁芯块(2e)。
(3)笔头套;
(4)导芯管,及其上的凸挡块(4a);
(5)铅芯;
(6)笔杆;
(7)下储芯管;
(8)上储芯管;
(9)笔帽及橡皮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一种不断芯全自动铅笔,包括相装配的笔头(1)和笔头套(3),其中导芯管(4)上开轨道槽,机构综合体(2)在笔头(1)的作用下可沿导芯管(4)上滑轨槽向笔后端运动; 顶端的弧形圈(2d)产生反向弹力,推动齿形片(2c)向笔前端运动,通过齿形片(2c)上的阻尼力作用,带动铅芯(5)向前移动;蛙形锁芯块(2e)受到向前移动的铅芯(5)的摩擦力作用而松开并完成“送芯”动作。书写时,铅芯(5)与蛙形锁芯块(2e)产生向笔后端的作用力,蛙形锁芯块(2e)与导芯管(4)上的凸挡块(4a)上的斜边接触,产生“锁芯”动作。为保证铅芯顺利进入笔头(1)的前端,导芯管(4)的前端特别设计成小圆柱与笔头(1)间隙配合,使其具备导向和防止铅芯偏离的作用,确保铅芯(5)和笔头(1)的同心度。导芯管(4)上开有中空腔槽,笔头(1)作用于机构综合体(2)并沿导芯管(4)上下运动,从而完成相连贯的“送芯”和“锁芯”动作。这样的内部设计可以全自动出芯,内部不卡芯。
特别说明:机构综合体(2)中包括五个功能部位的图号分别为:“S”形塑性弹簧(2a)回程助力弹片(2b),齿形片(2c),顶部弧形圈(2d),,蛙形锁芯块(2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雾龙,未经王雾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32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