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向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20032997.6 | 申请日: | 201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6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彬;王林华;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2 | 分类号: | F16K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锋;王传林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向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向阀,特别涉及一种高压油双重密封单向阀。
背景技术
单向阀是机械设备液压系统上常用的装置,图1为现有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单向阀包括阀体100和阀盖200,所述阀体100上设有进油口101,所述阀盖200上设有出油口(图中未示出),所述阀体100内有连通所述进油口101和出油口的进油通道102,在所述进油通道102上设有可防止流体回流的钢球300,钢球300在回位弹簧400的推力下,堵塞进油通道102,弹簧400固定在弹簧座500上,弹簧座500位于阀体100内,与阀体100螺纹连接,弹簧座500上开通孔,便于流体的流通。
上述这种单向阀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与经济性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液压系统,但上述这种单向阀要求流体介质精度高,对油质条件要求较高,不能含有细小颗粒等杂质,否则,必定影响单向密封效果。
如宝钢厂内承担高炉铁水运输混铁车,其油润滑系统中也采用图1所示的单向阀,由于该系统属高压(油泵出油压力达31.5Mpa,系统溢流压力为20Mpa,润滑点出油压力为10MPa),经一段时间使用,发现单向阀易出现阀座、钢球与回位弹簧变形等问题,造成系统单向密封性能下降或失效等不良状态;另外,由于润滑油稠度大,再加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油内不可避免地混有金属粉末,钢球的密封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也不能很好地保持系统工作压力(每次保压3分钟以上),引起系统背压倒流、供油压力的降低与各部润滑面润滑效果变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导致炉体大轴径、大轴瓦、大小心盘与辅助轴承等关键机件的加速磨损,严重的话会造成炉体大轴径表面裂纹而被迫停机分解焊补修理等,直接影响了主作业线的生产顺行与高效,同时也缩短了罐体、心盘等混铁车关键部件的正常周期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阀,有效防止和杜绝单向阀的内泄漏,保证单向阀密封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包括阀体和阀盖,所述阀体和阀盖螺纹连接,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油口,所述阀盖上设有出油口,所述阀体内有连通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进油通道;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还包括柱塞式阀芯和回位弹簧,所述柱塞式阀芯设置在所述进油通道上,所述柱塞式阀芯内设置有在所述柱塞式阀芯相对所述阀体移动时可接通或隔断所述进油通道的T形通孔,所述柱塞式阀芯上还设置有环状凸缘,所述回位弹簧置于所述环状凸缘和所述阀盖之间。
在所述阀体和阀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柱塞式阀芯在阀体内限位移动能实现无卡滞、阻尼伸缩,即使润滑油内含有少量金属粉末,进入到阀体及进油通道内,也不会发生柱塞回位卡滞现象,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的单向阀因有杂质进入导致钢球卡滞、变形等发生泄漏、油压下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具有双重单向密封作用,能保证高压油单向无渗漏,具有良好的密封可靠性与出油压力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的部件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其中,图3为图2的侧视方向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包括阀体10和阀盖20,所述阀体10和阀盖20螺纹连接,所述阀体10上设有进油口11,所述阀盖20上设有出油口21,所述阀体10内有连通所述进油口11和出油口21的进油通道12;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还包括柱塞式阀芯30和回位弹簧40,所述柱塞式阀芯30设置在所述阀体10内的进油通道12上,所述柱塞式阀芯30内设置有在所述柱塞式阀芯30相对所述阀体10移动时可接通或隔断所述进油通道12的T形通孔31,所述柱塞式阀芯30上还设置有环状凸缘32,所述回位弹簧40置于所述环状凸缘32和所述阀盖2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329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