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010105.2 | 申请日: | 201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02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赫斌;张秀华;李增祥;黄乃宁;林国栋;宋林红;关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9/00 | 分类号: | G01M1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崔红梅 |
地址: | 11004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摇摆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摇摆管疲劳寿命试验中使用的设备,一种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摇摆管是对火箭发动机的姿态进行调整的一个部件,它既有弹性特性又有密封特性,在外力及力矩作用下能产生轴向、角向及其组合位移,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
摇摆管的疲劳试验是将摇摆管一端固定在弯板上,弯板再与疲劳试验机的工作台固定,另一端通过接杆、固定杆及轴等零件与疲劳试验机的上夹头连接,摇摆管内腔充有一定的试验压力,实现摇摆管的既有轴向又有角向位移的往复循环运动,直至工作寿命时停止试验,检查摇摆管有无泄漏。
以往疲劳试验都是轴向方向位移,没有角向位移,与实际工况不一致。目前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用户对摇摆疲劳试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规定的试验压力下,将摇摆管沿规定的摆心、摇臂长度和偏转的角度,实现既有轴向又有角向位移的往复循环运动,直至规定的寿命后停止试验,检查摇摆管有无泄漏。
摇摆试验要求是摇摆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摆动源相连。摇摆管内腔充压后,摇摆管会有一定的伸长,但摆动源的联动机构必须有足够的力保证摇摆管不至伸长,这就要求另一端的摆动源必须设计准确合理,才能保证摇摆管既有角向又有轴向位移的往复循环运动,然而从目前查阅的资料看,国内未有该试验经验可循、而国外也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既可满足试验中的限位和充压要求,又能实现摇摆管的轴向和角向摇摆要求。
本设计的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包括疲劳试验机、摇摆装置和充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摇摆装置:摇摆管组件左端固定在与疲劳试验机固定的弯板上,并与充压装置连接,右端与接杆水平连接、固定杆垂直安装在接杆上,固定杆与连接板连接;摇摆管组件上端的支撑座垂直固定在弯板上,支撑座端与连接板直角端轴连接、连接板直角处轴孔由销、轴套铰接下部连接板和上部从试验机横梁垂下的连杆,实现摇摆管的轴向、角向反复运动。
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是利用现有的疲劳试验机,设计一套新型的摇摆结构,根据摇摆管规格和压力选择不同的摇摆源,实现不同规格的摇摆管的疲劳试验。充压结构可根据介质的不同更换接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总示意图;
图2是摇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摇摆管疲劳试验装置是在现有试验机1的基础上增加的摇摆结构和充压装置,摇摆结构见图1中框架内及图2:弯板2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疲劳试验机1的工作台上,摇摆管组件4左端通过内六角螺钉3连接到弯板2的垂直面上,摇摆管中心对着充压装置的充压孔12;摇摆管组件4右端通过内六角螺钉3与接杆5水平固定,固定杆7通过调整垫11、六角螺母6垂直安装在接杆5上,固定杆7再通过内六角螺钉8与连接板9连接;摇摆管组件4上端有支撑座10,通过销钉17、内六角螺钉3垂直固定在弯板2上,支撑座10末端有轴孔,由轴13将支撑座10末端轴孔与连接板9直角端轴孔轴连接;安装活销14、轴套15,将试验机1横梁垂下的连杆16与连接板9连接。
连接板9零件为直角形,短直边末端有轴孔、适合轴13,直角处也有轴孔,适合轴套15,长直边端有螺孔,适合内六角螺钉8。
试验时,疲劳试验机1带动连杆16上下往复运动,通过接杆5传到摇摆管组件4上,调整试验机1上下运动的位置,使接杆5的中心线与工作台面达到规定的高度,然后给摇摆管内腔充压至试验压力,再次使接杆5的中心线与工作台面达到上次调整的高度,并保证摇摆管波距均匀,然后开始正式试验。试验过程中,摇摆管偏转角度直接通过传感器读取。
本装置可根据摇摆管的规格和试验压力的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接杆、固定杆、连接板、轴承等零件,从而实现不同规格的摇摆管疲劳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沈阳汇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0101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