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9114077.0 | 申请日: | 201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石可重;陈洪胜;徐建中;赵晓路;杨科;徐宇;张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3D1/06 | 分类号: | F03D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扭后掠 风力机 叶片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后掠长叶片,具体地涉及一种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方法。
]技术背景
随着全球气侯变暖日趋严重,气候异常现象不断出现,CO2减排压力加大,同时化石能源供应紧张,价格节节攀升,可再生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各主要国家的青睐。风能凭借其储量大、分布广、清洁无污染、综合成本较低且在下降等优势,被称为最有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间,世界风力发电装机总量的年增长率达到28.26%。到2008年末,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风力发电量在全球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0.25%上升至2008年的1.5%。欧洲风能协会预计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占世界电力总量的12%。风能作为未来能源供应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地位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丰富,据初步估算,我国陆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量为2.53亿千瓦;近海区域离海面10米高度层的风能储量约为7.5亿千瓦。从宏观上看,我国具备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的资源条件。到2008年底,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连续第三年年增长率超过100%,2009年风电总装机容量仍有望继续翻番增长,按照这一速度,中国或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2020年的风电3000万千瓦发展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风能的规模利用,降低风能利用成本,风电机组正向着大尺寸、高柔性、大功率的方向发展。由于大尺寸叶片刚性较小,在承受气动载荷的时候容易发生变形,变形会带来吸收功率的损失,这种变形一般不是设计所期望的,但是这种伺服变形却会降低风速突变及极端风速对叶片的破坏,为进一步利用这一特性,后掠自适应叶片的设计思想被提出,预计这种结构的叶片可以减少20-30%的疲劳载荷,从而减少20-70%的疲劳破坏,这是一个可观的收益。但是,由于后掠风力机叶片的各截面的扭角随气动力改变,叶片额定风速下的气动效率会下降,从而损失一定的出功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后掠风力机叶片进行预扭设计,实现高效风能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方法,主要步骤为:
1)将后掠风力机叶片设为刚性体,进行叶片气动设计,设计出各截面处的叶片扭角;
2)将步骤1中的叶片材料、结构特性,根据气动设计的载荷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各截面的角度变形量;
3)根据步骤2中计算的角度变形量,对步骤1设计得到的叶片扭角,向相反方向等量预扭,得到新的各截面处的叶片扭角。
其中步骤2是采用公知的结构分析软件(如:MSC.Patran/Nastran)分析计算出各截面的角度变形量。
考虑到叶片扭角改变后,气动载荷将发生改变,这将导致机组运行中,叶片变形后未必能正好处于后掠叶片的目标扭角。因此本发明有必要对经步骤3设计的叶片重复进行步骤2和步骤3的过程,直至满足叶片在变形后,能正好处于后掠叶片的目标扭角,或达到近似扭角位置,即为最终设计的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实质特点和显著优点:
本发明采用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既便于实现叶片的载荷的自动控制,减少叶片受损;又保证叶片正常运行时处于设计工况,保持较高的风能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后掠水平轴风力机结构,其中:1为风轮毂,2为后掠风力机叶片,3为塔架。
图2是后掠风力机叶片。
图3是不考虑预扭时,叶片截面扭角偏离目标值示意图,其中:4为叶片截面目标扭角位置,5为叶片截面扭转变形后扭角位置。
图4是本发明考虑预扭时,叶片截面扭角恢复到目标值示意图,其中:4’为叶片截面目标最佳扭角位置,6为预扭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截面扭角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先设定叶片是刚性的,进行后掠风力机叶片的设计,使得在额定风速下叶片任意截面都能处于最佳的攻角下,实现风能的最大利用此时,叶片各截面位置可根据公知气动设计方法获得。如图3所示,位置4为叶片某一截面处正常运行时的目标扭角位置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9114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斜盘阀配流轴向柱塞式水液压屏蔽泵
- 下一篇:波浪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