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9063024.0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8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鹏;黄怡;孟晓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28 | 分类号: | H01L21/2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李时云 |
地址: | 2012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栅极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栅极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深入发展,半导体芯片上的器件集成度日益提高、器件的几何尺寸则日益减小。当器件的几何尺寸减小时,器件的制造工艺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以半导体器件(例如MOS管)的栅极来说,现有形成方法可以参见附图1a,在衬底10上依次形成有栅氧化层11、多晶硅层12、底部抗反射层13,在底部抗反射层13上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14,其中底部抗反射层13可以为有机抗反射层;以所述光刻胶14为掩模,刻蚀底部抗反射层13,将底部抗反射层13图形化;再以图案化的底部抗反射层13为掩模,刻蚀多晶硅层12,形成栅极。
经过上述工艺形成的栅极,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缺陷:第一,边缘较为粗糙,参见图1b。例如,对于某一款产品,栅极宽度CD的粗糙度(栅极宽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偏差)达到10nm,粗糙度的均值达到7.3nm。第二,栅极的端部产生拉回现象(pull back),形成鸟嘴形,参见图1c。拉回现象导致相邻栅极端部之间的距离增大,例如上述产品中,相邻栅极端部之间的距离d平均为73.6nm。上述缺陷会影响栅极特征尺寸的一致性,影响栅极与有源区的重叠面积,导致器件良率和稳定性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栅极轮廓不理想、特征尺寸一致性较差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提供衬底,在衬底上依次形成栅氧化层、多晶硅层、介电质层、底部抗反射层,在底部抗反射层上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b)以所述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模,刻蚀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形成图形化的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去除光刻胶;(c)以所述图形化的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为掩模,通过刻蚀以图形化多晶硅层、栅氧化层,被图形化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使得栅极轮廓的改善,器件性能稳定性以及良率均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a为现有技术中栅极刻蚀步骤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形成的栅极的剖视图;
图1c为图1b的侧视缩略图;
图2a至2d为第一实施例栅极形成方法的原理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中栅极刻蚀步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通过对掩膜层的改进,进而改善所形成的栅极的形成方法、获得轮廓较优化的栅极。
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栅极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衬底,在衬底上依次形成栅氧化层、多晶硅层、介电质层、底部抗反射层,在底部抗反射层上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b)以所述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掩模,刻蚀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形成图形化的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去除光刻胶;(c)以所述图形化的底部抗反射层、介电质层为掩模,通过刻蚀以图形化多晶硅层、栅氧化层,被图形化的多晶硅层形成栅极。
下面结合附图2a至2d对上述形成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a)提供衬底,在衬底上依次形成栅氧化层、多晶硅层、介电质层、底部抗反射层,在底部抗反射层上形成图形化的光刻胶;
参见图2a,提供衬底20,该衬底20可以是已经进行过预掺杂、掺杂,已经形成了阱区的半导体衬底。
利用高温炉管氧化工艺在衬底上生长一层致密的栅氧化层21,所述高温炉管氧化工艺可以为干氧化(以O2为原料)或者湿氧化(以H2O为原料),也可以采用其它替代工艺。
在栅氧化层21上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工艺形成多晶硅层22,所述多晶硅层22用来形成后续的多晶硅栅极。
在多晶硅层22上形成介电质层23,所述介电质层23的材质可以为氮氧化硅、氧化硅、氮化硅等;优选具有较大介电常数K值的材料,例如K值大于3,可以使得介电质层23具有较大的致密度与硬度;介电质层23的形成工艺可以为化学气相沉积或者高温炉管生长;介电质层23的厚度为
在介电质层23上形成抗反射层24,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应用较多的抗反射层24为硅基聚合物,该硅基聚合物为液态,旋涂后经高温固化成型。抗反射层24的厚度可以为20nm~200nm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9063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