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乙烯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622916.2 | 申请日: | 201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8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代武军;崔宝林;李金兵;陈建设;谷彦丽;蒋文贞;孙向华;郇毅;马德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D303/04 | 分类号: | C07D303/04;C07D301/10;B01J2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金辉;李小梅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生产 环氧乙烷 方法 | ||
1.一种再生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用高效银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如下工段:
I)高温低氧低抑制剂处理段,该工段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将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起始反应气中氧气浓度降低到1-5mol%,基于起始反应气的总摩尔量;
b)将起始反应气中抑制剂浓度降低到再生前的20-90%;
c)提高起始反应气中乙烯浓度到25-40mol%,基于起始反应气的总摩尔量;
d)提高高效银催化剂的温度以比再生前的温度高5-40℃;和
e)在步骤a)-d)的工艺条件下保持8-24小时;
以及
II)关闭反应器出口处理段:
将进行完工段I)的高效银催化剂保持I)段步骤d)中的升高的温度不变,在此条件下逐渐降低反应器出口流量直至完全关闭反应器出口,然后在此条件下保持1-24小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包括工段III):
III)恢复正常工艺段,该工段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将进行完工段II)的高效银催化剂的温度降低以比再生前温度低5-20℃;
b)将起始反应气中乙烯浓度降低到再生前的50-90%;
c)将起始反应气中抑制剂浓度调节到再生前的50-90%;
d)将起始反应气中氧气浓度提高到再生前的浓度;
e)将起始反应气中乙烯浓度提高到再生前的浓度;和
f)提高反应温度,同时调节抑制剂浓度,以恢复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优选的是所述反应温度的提高应使得达到再生前的时空产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效银催化剂的初期选择性大于82mol%,最高选择性大于86mol%,平均选择性大于84mol%,末期选择性大于82mol%,并且时空产率为160-280克EO/小时*升催化剂。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的步骤a)中,将起始反应气中氧气浓度降低到1.8-3mol%,基于起始反应气的总摩尔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的步骤b)中,将起始反应气中抑制剂浓度降低到再生前的40-80%。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的步骤c)中,调节起始反应气中乙烯浓度到26-36mol%,基于起始反应气的总摩尔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的步骤d)中,提高高效银催化剂的反应温度以比再生前的反应温度高8-20℃。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的步骤e)中,在步骤a)-d)的工艺条件下保持8-16小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I)中,在反应器出口完全关闭之后,在此条件下保持8-16小时。
10.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II)的步骤a)中,将进行完工段II)的高效银催化剂的反应温度降低以比再生前反应温度低8-15℃。
11.如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II)的步骤b)中,将起始反应气中乙烯浓度降低到再生前的60-90%。
12.如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工段III)的步骤c)中,将起始反应气中抑制剂浓度提高到再生前的60-90%。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投产后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反应温度首次达到或超过230℃时,或者当再生后反应温度每升高5-20℃、优选5-15℃、更优选5-10℃时,或者每当环氧乙烷累计产量达到100-500吨/立方米催化剂、优选200-300吨/立方米催化剂时,就进行工段I)和II)或进行工段I)-III),也可以在计划停车或非计划停车后进行工段I)和II)或进行工段I)-III)。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效银催化剂包含载体以及其上沉积的如下组分:
i)银活性成分;
ii)铼助剂;
iii)任选地,铼助剂的共助剂;
iv)任选地,碱金属助剂;和
v)任选地,碱土金属助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291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底部进风结构家用柜式空调器
- 下一篇: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