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型原油破乳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2202.1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1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檀国荣;周薇;王金本;周继柱;徐晓慧;史学峰;杨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33/04 | 分类号: | C10G3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型 原油 乳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油破乳剂,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背景技术
原油破乳剂是石油开采和集输过程中重要的化学试剂。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在国内各大油田的应用,产出液处理已经成为油田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油田对破乳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用破乳剂破乳是通过向原油中添加破乳剂,部分替代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膜的成膜物质,形成较为疏松的混合膜,降低油水界面膜的机械强度和黏弹性,促进液滴之间的碰撞聚并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多分枝型破乳剂具有较好的界面破坏能力和破乳性能,但单剂型原油破乳剂通常具有应用专一性强、普遍适用性差和性能单一的特点。针对三次采油中强稳定性、破乳后水中含油较高的复杂乳状液体系,单剂型破乳剂很难达到理想的破乳效果,以多分枝结构破乳剂为主剂的复合破乳剂在保证单剂较高脱水率的基础上,添加的复合体系同时又解决了复杂采出液破乳后污水含油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由聚醚化合物、式(IV)所示化合物和溶剂组成;所述聚醚化合物和式(IV)所示化合物的总质量与所述溶剂的质量的份数比为(2-3)∶(2-3);所述聚醚化合物与所述式(IV)所示化合物的质量份数比为(1-7)∶(1-4);所述聚醚化合物为式(I)、式(II)和式(III)所示化合物中至少一种;其中,式(I)、式(II)和式(III)中代表-CH2CH2CONHCH2CH2-,PO代表异丙氧基,EO代表乙氧基,x为10-100的数(具体可为自然数),y为5-50的数(具体可为自然数),R1为碳原子数为6-10的烷基。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溶剂可为水、甲醇和乙醇中至少一种。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聚醚化合物和式(IV)所示化合物的总质量与所述溶剂的质量的份数比可为1∶1。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聚醚化合物与所述式(IV)所示化合物的质量份数比可为(1-7)∶(1-3),具体可为1∶1、4∶1或7∶3。
上述破乳剂中,所述式(IV)中,R1为碳原子数为8-10的烷基,具体可为碳原子数为8或10的烷基。
由上述聚醚化合物、式(IV)所示化合物和溶剂混合均匀即得所述新型复合型原油破乳剂。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型原油破乳剂具有强的界面活性和渗透能力,能够迅速到达油水界面、置换界面活性物质、形成不稳定的油水界面膜;多分枝结构的破乳剂在界面膜上分子之间很难接近,形成松散界面膜降低界面膜强度,促进油水的分离,复合体系中的离子破坏水中油滴表面双电层,促进水中含油的聚并,有利于降低破乳后水中含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发明式(I)、式(II)和式(III)所示的聚醚化合物为聚酰胺-胺化合物与环氧化合物经烷氧基化反应得到的聚醚化合物,其可以按照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710176351.8中所述的方法制备,具体制备方法为:(1)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羧酸酯化合物a,该加成反应在室温下反应迅速,具有很高的选择性;(2)步骤(1)得到的羧酸酯化合物a在室温下与过量的乙二胺反应得到1.0代聚酰胺-胺(此处以代数表示聚酰胺-胺分子的大小,每经过上述步骤(1)和步骤(2)两步反应分子会增长1代)。不断重复上述步骤(1)和步骤(2)得到相对分子质量逐步增大的不同代数的聚酰胺-胺;(3)将步骤(2)得到的聚酰胺-胺和催化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或乙醇钠)加入高压反应釜,升温至100℃时,缓慢加入环氧丙烷,控制温度在120-140℃,压力为0.2-0.4MPa,反应2-5小时,降温至100℃,然后再将环氧乙烷加入反应釜,在与上步烷基化反应相同反应条件下再继续反应2-5小时,用磷酸中和后即得所述聚醚化合物。
其中,1.0代聚酰胺-胺与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经烷基化反应得到式(I)所述聚醚化合物;2.0代聚酰胺-胺与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经烷基化反应得到式(II)所述聚醚化合物;3.0代聚酰胺-胺与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经烷基化反应得到式(III)所述聚醚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22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治高血压的中药保健茶
- 下一篇:一种节点状态自显示的应用交付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