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及其粘合挤压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21111.6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9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篠田达也;饭塚贵之;柴田英雄;植田行纪;大谷进;志水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显示 设备 制造 方法 及其 粘合 挤压 器械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9年12月25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94740并要求其优先权;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将由透明树脂或玻璃制成的保护板附着在位于液晶显示(LCD)设备或其它平板显示设备中的显示板上具有可视区的表面上。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来在显示板或保护板上附着的粘合挤压器械。
背景技术
例如LCD(液晶显示)设备或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的平板显示设备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电视、车辆导航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和移动电话。透明的保护板贴在显示设备的屏幕表面上,例如移动电话和PDA的移动式设备、例如车辆导航设备的车上设备和某些计算机设备中的显示设备。该保护板抑制屏幕表面上的划痕以避免清晰度失调,并且甚至在该显示设备落到地面或经受强烈冲击时抑制显示板的损坏。
一般地,该保护板已经附着在电子设备的框架上,因此在该保护板和该显示板之间形成间隙。请参见JP 1997(H09)-008690A(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H09-8690)。同时,已经建议直接将该保护板附着或贴在该LCD设备的屏幕表面上。请参见JP2004-325788A、JP2005-055641A和US2007/0046874A(JP2007-047621A)和JP1997(H09)-133912A。这将克服由于在间隙中存在空气层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光反射问题并且降低该显示设备的生产成本。
JP2004-325788A公开了关于在该显示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将保护板贴在显示板上的下述内容。首先,紫外线(UV)固化树脂涂覆到该显示板或该保护板上的预定区域上。随后,该显示板和该保护板贴在一起然后在一真空度为大约50Kpa或更小的绝对压力的室内相互挤压。此后,释放真空,然后在该显示板上的非显示外围区域处进行紫外线(UV)照射以便实现“暂时性粘合”。以及,如果通过使用CCD摄像机检查发现灰尘混杂在该粘合层中,该保护板被剥离然后再次进行该板的附着。在所公开的方法中,在挤压时形成真空度以便控制该粘合层中的气泡杂质。同时JP2004-325788A的图4公开了下述涂覆UV固化树脂的方式:仅在中心处的一个圆点上滴液;在具有相同直径的2-5个圆点上滴液;滴液以形成X形状的线条图形;和在整个待粘合区域上均匀地涂覆。JP2004-325788A在0020的下半段指出:“如图4所示,可采用的是一点滴液和多点滴液,并且通过该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形成气泡杂质”;和通过“该多点滴液或在整个区域上均匀涂覆”,“使得涂敷UV固化树脂的时间减少”。
同时,JP2004-325788A在0019段中描述了以下内容:“在50kPa的绝对大气压力下,如果接近速度被设定在0.1mm/sec,则LCD面板被带到玻璃保护件上而不产生气泡”。这意味着即使对于某些真空度,也已经要求头部件的下降速度相当小。
JP2005-055641A中公开的LCD设备具有隔板,这些隔板由丙烯酸树脂形成并设置在位于板和保护板之间的显示板的非显示外围区域上;以便获得具有相同厚度的、填充在该显示板和保护板之间并实现粘合的粘合层。同时,US2007/0046874A(JP2007-047621A)公开了一种LCD设备,其中“保护板在朝向显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包括精密的凹凸结构”(权利要求1)因此“收集的气泡从该保护板上形成的凹凸处逸出”(0017段)。
同时,JP1997(H09)-133912A公开了一种装在车上的LCD设备,该设备在LCD显示板和保护板之间具有代替该粘合层的树脂板,该树脂板具有压敏粘合特性和减震特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未经东芝移动显示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1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