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618499.4 | 申请日: | 201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5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易奇;胡怀湘;阳小珊;吴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杰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文件系统 并发 连接 性能 测试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设置一个主控节点和至少一个测试节点,所述测试节点设置在存储系统的应用服务器上,主要用来模拟应用负载对被测系统进行测试,所述主控节点通过本地局域网对所述测试节点进行集中管理,包括进程调度和任务管理,所述测试节点通过存储网络与被测文件系统连接,
所述主控节点用于集中管理所有测试节点,并统计测试结果;
所有测试节点对被测系统进行测试,包括如下步骤:
(1)用户通过主控节点设置参数处理模块的测试参数;
(2)测试节点上的被测系统信息收集模块收集被测文件系统的具体配置信息;
(3)测试节点上的系统初始化模块根据步骤(1)中的测试参数和步骤(2)中收集到的被测系统配置信息来创建测试对象,所述测试对象包括测试目录和测试文件;同时,创建并发连接并为每个并发连接创建操作队列;
(4)启动测试节点上的状态监控模块监控整个测试过程中测试节点的性能;
(5)调度在主控节点上的分布式管理模块启动测试节点上的负载测试模块,负载测试模块调用系统初始化模块中创建的并发连接对被测系统进行负载测试,先进行预热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稳定,再进行压力测试,定时统计测试结果,并把测试结果发送给结果统计与报告模块;
(6)测试节点上的结果统计与报告模块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保存测试结果到结果文件,根据结果刷新频率定时的返回测试结果,并向用户报告测试结论,测试完成后停止测试;
(7)测试完成后,由测试节点上的系统还原模块关闭所有并发连接,清除测试前系统创建的测试对象,回收系统资源,结束整个测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并发连接是指与被测文件系统保持连接并连续执行有效I/O操作的线程或进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具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被测文件系统的总存储容量、已用存储容量、空余存储容量和inode数系统参数;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创建并发连接采用多线程或多进程方式创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测试节点的性能主要包括CPU、内存和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测试包括峰值测试,峰值测试时,首先需要使用一个测试节点测试出单测试节点的最优并发,并确定可接受的最大I/O平均响应时间,然后根据步骤(2)中收集的被测系统的配置信息估算测试节点的个数,然后使用每个节点的最优配置对被测系统进行压力测试,测出不同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变化曲线,当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接近且不超过可接受的最大I/O平均响应时间,所有并发连接数就是被测系统的最大并发连接数性能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负载测试包括典型应用测试,典型应用测试时,用户根据典型应用的特征将I/O块设置成不同大小的数据块,然后根据所述步骤(3)中创建的操作队列对被测系统执行测试,测试方法如权利要求6所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并发连接数、I/O平均响应时间、被测系统的IOPS和聚合带宽等主要信息。
8.所述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文件系统的并发连接数性能测试系统和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6)中,测试结果采用统计方式计算,方法如下:由一个特定的进程负责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被执行完成的总I/O数量,然后由总的时间除以总I/O数得到平均响应时间;由总I/O数除以相应的时间得到系统IOPS;由所有并发连接传输的数据量除以相应的时间得到聚合带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849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