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蒜总多糖的抗癌用途、制备方法及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7125.0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2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梅;鞠大宏;柏冬;张立石;王瑞海;薛欣;赵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2 | 分类号: | A61K36/8962;A23L1/29;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刘丹妮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蒜 多糖 抗癌 用途 制备 方法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一种多糖的应用,具体涉及大蒜总多糖及其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还涉及该大蒜总多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世界第二大死因疾病。恶性肿瘤治疗方案一般采取手术方法,并配合放化疗治疗,但化疗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相比之下,中药抗肿瘤药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祛邪、扶正或增效、减毒的作用,所以中药抗肿瘤药物一直是肿瘤药研究的热点。
大蒜的主要成分为含硫有机化合物、氨基酸类、酶类、糖类、脂类、皂苷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蒜有抗菌、消炎、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大蒜防癌抗癌的历史悠久,其主要治疗作用集中在含硫化合物成分上,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大蒜的脂溶性成分大蒜油和大蒜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二烯丙基三硫(合成品名为大蒜素)和二烯丙基二硫。目前已有大蒜油、大蒜素药品和保健品面市。大蒜多糖作为大蒜水溶性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近几年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大蒜多糖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方面功效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大蒜多糖近几年来已成为大蒜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对于大蒜多糖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材料,获得的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一般认为,大蒜多糖为果聚杂多糖,具有类菊糖作用,能够增强免疫力,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实验性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具治疗作用,能够抑制紫外线诱发的晶状体损伤,可作为乳酸菌发酵的碳源,具有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王文玲等,大蒜多糖的研究综述.广州食品工业科,2004,20(4):144-148)。现将大蒜多糖的主要生理活性列举如下:
1、抗凝血活性
大蒜多糖C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活性,大蒜多糖B的抗凝血活性较弱(汪新亮等,大蒜多糖对凝血系统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江苏中医药,2008,40(6):80-81)。
2、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能力
不同产地大蒜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回瑞华等,不同产地大蒜抗氧化性能的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2):15-18);大蒜多糖能促进正常PC12细胞增殖,且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PC12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郑颖等,大蒜多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2):110-112);大蒜多糖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且在较高浓度下强于大蒜素(李朝阳等,大蒜多糖的酶法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食品科学,2008,29(1):17)。
3、抗乙肝病毒及保肝作用
大蒜多糖A、B、C在培养2215细胞中可抑制乙肝病毒标志HBsAg的分泌,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高抑制率(郑敏等,大蒜多糖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3):29-30);大蒜多糖A、B、C均可显著阻抑肝损伤小鼠的肝ALT、AST的下降及血清ALT、AST的升高,三种大蒜多糖对肝损伤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以大蒜多糖C作用最佳,且安全无毒(郑敏等,大蒜多糖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LT、AST的影响及其急性毒性实验.成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17(2):85-88);大蒜多糖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张霞等,大蒜多糖对ConA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组织学观察.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6:19-21);大蒜多糖C能全面抑制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免疫功能,并促使其机体建立新的免疫平衡,从而对免疫性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赵骥等,大蒜多糖C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96-97)。
4、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缝隙实芯钙包芯线机组
- 下一篇:一种含有唑嘧磺草胺的除草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