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纯苯氯化生产一氯化苯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7089.8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4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昌;王付昌;孙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06 | 分类号: | C07C25/06;C07C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1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 生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中的芳烃氯化技术,具体涉及纯苯氯化反应的反应热移走方式的工艺。
背景技术
纯苯氯化反应生成一氯化苯属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物料温度不断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反应热越多,物料温度会上升的越快。因此,为了能够保持物料恒定在一定的反应温度,纯苯氯化时必须及时移走反应热,反应热移走的快慢决定氯化反应设备生产能力,现有工艺中移走反应热的方式是:在反应中,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及部分通过反应热气化的苯蒸汽由氯化器的顶部排出,通过尾气系统冷却,将冷却后的苯返回至氯化器中继续参与反应,将冷却后的氯化氢去盐酸吸收系统,利用原料苯的气化移走热量,使氯化器内保持80℃左右反应温度(纯苯的气化温度)。现有这种移走反应热的方式存在的不足是:1、由于氯化反应热是利用原料气化带走,受到氯化器设备气相上升截面的控制,且是利用自然流动推动物料上升,因而原料和反应后物料上升移走速度慢,其移走反应热速度也较慢,方式被动,容易造成氯化器内局部反应热释放不及时,局部温度容易急剧升高,经常出现黑料现象,使反应“吃”氯气量受限,设备生产能力受到大大限制;2、利用加入大大过量原料苯通过气化来平衡反应热,将气相苯冷凝需要消耗大量冷量,同时通过尾气系统冷却后的原料苯需自然回流至氯化器继续参与反应,其冷凝器须高位布置,由此,增加了循环水及冷冻盐水的输送压力和冷量,能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苯氯化生产一氯化苯工艺,该工艺即可大大提高氯化反应热移走速度,在不改变原氯化器设备的前提下,在最大化控制二氯化苯生成的同时,提高设备生产一氯化苯的生产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纯苯氯化生产一氯化苯工艺如下:将氯气与苯在氯化器中混合进行氯化反应,在氯化反应过程中,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及部分通过反应热气化的苯蒸汽由氯化器的顶部排出,通过尾气系统冷却,将冷却后的苯返回至氯化器中继续参与反应,将冷却后的氯化氢去盐酸吸收系统,将反应获得的一氯化苯从氯化器的上部排出、收集,其特征在于:在反应过程中,将氯化器下部、中上部的混合物料抽出到外界进行强制冷却,再将被冷却后的混合物料返回至氯化器内继续参与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保持混合物料强制冷却与返回形成不断循环。另外,氯化器中反应温度保持在35~85℃。
由上述工艺可见:在反应过程中,将氯化器下部、中上部的混合物料抽出到外界进行强制冷却,再将被冷却后的混合物料返回至氯化器内,可大大提高氯化反应热移走速度,在不改变原氯化器设备的前提下,增大“吃”氯深度,在最大化控制二氯化苯生成的同时,提高设备生产一氯化苯的生产能力,并且循环冷却器设备可低位布置,降低了循环水及冷冻盐水输送压力,减少能耗,同时,由于循环量很大,物料混合均匀,出料迅速,氯化器内不会出现局部反应热释放不及时的现象,可避免黑料。本发明工艺与原有自热循环工艺相比,相同氯化器,其产量可提高1~3倍,且同等工艺指标下其氯化深度可提高5~30个百分点。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用设备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附图,为实现本发明提供的工艺方法,本实施例采用的生产设备包括有氯化器9(型号:φ700*12000)、第一循环冷却器7、第一循环泵8、第二循环冷却器11、第二循环泵10、一段冷凝器3、二段冷凝器4、高位槽5、氯气罐12、苯原料罐1、液封装置6等。附图中除第一循环冷却器7、第一循环泵8、第二循环冷却11器、第二循环泵10外,氯化器9及与其配套的其他设备均与现有生产工艺所用的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泵8、第二循环泵10的型号为:IHF100-80-160,第一循环冷却器7、第二循环冷却器11的型号为:JKS430(B)12/12/120。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备即可实现本发明提供的纯苯氯化生产一氯化苯工艺。结合附图,具体的工艺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0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翅片式热管”
- 下一篇:同轴双向传输、倍量发声扬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