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6929.9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1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郭曙强;李德颀;丁伟中;潘晋波;李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K1/20 | 分类号: | C10K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煤气 脱硫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属煤气脱硫剂制备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占世界化石燃料储量的92%,以煤为原料发电是煤炭最经济利用的手段之一,现在成为研究热点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煤洁净、高效利用的最佳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近1/4。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约占3/4。同时,我国也是焦炭大国之一,这也造成了每年会有大量的煤气需要加以处理利用。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煤气化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如H2S,COS(其中90%以上为H2S)。在高温下,硫化氢气体会腐蚀设备,并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温脱硫关键在于脱除硫化氢。。
当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煤气的净化方法是低温或常温液体洗涤除去硫化氢。虽然湿法脱硫已工业化应用,但需将高温煤气降至常温再除硫化氢,这样不仅会浪费煤气总的显热,还需增加换热设备,这就降低了煤气的经济效益。干法脱硫同湿法脱硫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可回收高温煤气总占热值约15%~20%的显热;
2)省去了热交换装置,减少设备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3)脱硫剂再生产物可视市场需求情况,生产硫化和硫酸;
4)煤气中焦油等杂志不会因冷凝造成管路堵塞。
因此,研究高温煤气干法脱硫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煤气脱硫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脱硫剂,但由于脱硫剂存在高温脱硫性能不佳、硫化过程稳定性差、脱硫精度低、易粉化、穿透硫容量低等技术问题导致高温煤气脱硫至今未能工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脱硫剂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其特征在于该脱硫剂的组成及质量百分含量为:
MnCO3 65~75%, La(NO3)3·6H2O 25~35%
按上述两成份的质量百分比的100%为基准,另加入10%的高铝矾土和5%的造孔剂,所述的造孔剂为:淀粉和碳黑的任一种。
上述一种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过程和步骤为:按上述的质量百分比,将碳酸锰、六水合硝酸镧、高铝矾土、造孔剂经球磨机球磨完全均匀后,于100℃温度下烘干4~6小时,然后加入混合物质量的15~35%的水,搅拌均匀后,将该粉体挤压成型,晾干后,然后在100℃温度下烘干6小时,最后在800~950℃下焙烧13~17小时,即得到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
本发明的脱硫剂的评价在固定床石英反应器内进行,石英管内径为15mm,脱硫剂为Ф2~4mm圆柱型,床层反应温度为800℃,空速2000h-1,模拟煤气组成为:H241.88%,CO23.12%,
CO7.32%,进口硫化氢浓度为3000ppm,。当脱硫效率降低到85%时,即认为穿透,停止脱硫实验。
本发明制备的脱硫剂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高温脱硫性能不佳的问题,且能够提高脱硫剂的硫容量和脱硫精度。本发明高温煤气锰镧脱硫剂可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焦炉煤气制氢技术中的高温煤气净化以及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的化工原料气的脱硫净化,具有价格低、脱硫精度高、硫容量高及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分别称取25g六水合硝酸镧,58.4g碳酸锰,8.34g高铝矾土和4.17g造孔剂淀粉经球磨均匀后,放置于烘箱内(100℃)烘干4~6小时,再加入混合物质量的15~35%的水,再将其挤条成圆柱型(Ф2~4mm)脱硫剂坯体,自然晾干24小时,然后再放入到100℃的烘箱内烘干6小时,最后放入马弗炉中900℃下焙烧13~17小时,即得到锰镧高温煤气脱硫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69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