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615562.9 | 申请日: | 2010-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2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郭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B11/26 | 分类号: | G01B11/26;G02B7/182;G02B7/02;G02B7/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22210 | 代理人: | 张伟 |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偏角 测量 动态 监视 装置 | ||
1.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准反射镜组件(1)、监测组件(2)、第一固定架(5)、第二固定架(6)和发射系统(7),所说的第一固定架(5)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架(6)的一端旋转相连,基准反射镜组件(1)安装在第一固定架(5)的另一端,监测组件(2)安装在第二固定架(6)的另一端,发射系统(7)放置在基准反射镜组件(1)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基准反射镜组件(1)包括镜座(8)、第一反射镜(9)、反射镜压圈(10)和线性位移平台(11),第一反射镜(9)通过反射镜压圈(10)固定在镜座(8)上,镜座(8)装在线性位移平台(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监测组件(2)上装有单片机(17)、CCD图像传感器(18)、准直镜头组件(19)、支撑座(20)、第二反射镜(21)、调试组件(23)、工作组件(24)和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调试组件(23)和工作组件(24)与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相连,调试组件(23)、工作组件(24)和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放置在支撑座(20)的底部,第二反射镜(21)、准直镜头组件(19)和CCD图像传感器(18)均安装在支撑座(20)内部的右侧,单片机(17)放置在CCD图像传感器(18)的左侧,单片机(17)与CCD图像传感器(18)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第二反射镜(21)的中心光轴、准直镜头组件(19)的中心轴和CCD图像传感器(18)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反射镜(21)的镜面到准直镜头组件(19)的中心轴与CCD图像传感器(18)的中心轴构成的直线的角为45度,第二反射镜(21)的镜底涂层远离准直镜头组件(1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准直镜头组件(19)包括基座(25)、第一透镜(26)、第二透镜(27)、滤光片(28)、遮光筒(29)和镜筒(30),镜筒(30)和遮光筒(29)均装在基座(25)上,镜筒(30)的下端与遮光筒(29)的上端相连,镜筒(30)呈阶梯状,镜筒(30)的内部开有阶梯孔(31),第一透镜(26)装在阶梯孔(31)的上端,第二透镜(27)装在阶梯孔(31)的中部,滤光片(28)装在阶梯孔(31)的底部,第一透镜(26)的中心轴、第二透镜(27)的中心轴、滤光片(28)的中心轴均在同一条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调试组件(23)包括调试固定座(32)和底层半反半透镜(33),底层半反半透镜(33)装在调试固定座(32)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靠近支撑座出光孔(34),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光轴中心与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光轴中心、支撑座出光孔(34)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镜面直线与支撑座出光孔(34)的中心轴的夹角为45°,底层半反半透镜(33)的镜底涂层对应切换线性位移平台(2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扩束系统偏角测量及动态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工作组件(24)包括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一全反射镜(38)、第二全反射镜(39)、第三全反射镜(40)和工作固定座(37),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一全反射镜(38)、第二全反射镜(39)和第三全反射镜(40)装在工作固定座(37),第一全反射镜(38)放置在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右侧,第三全反射镜(40)放置在上层高反微透镜(36)后侧,第二全反射镜(39)放置在第三全反射镜(40)的右侧,第二全反射镜(39)靠近第一全反射镜(38);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光轴中心、第一全反射镜(38)的光轴中心和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光轴中心和第三全反射镜(40)的光轴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全反射镜(39)的光轴中心和第三全反射镜(40)的光轴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面直线与支撑座入光孔(35)的中心轴的夹角为45°,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底涂层远离支撑座入光孔(35),上层高反微透镜(36)的镜面直线、第一全反射镜(38)的镜面直线和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面直线、全第二反射镜(21)的镜面直线平行,第一全反射镜(38)的镜底涂层靠近上层高反微透镜(36),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底涂层靠近第一全反射镜(38),第三全反射镜(40)的镜面直线与第二全反射镜(39)的镜面直线相垂直,第三全反射镜(40)的镜底涂层靠近上层高反微透镜(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556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铝材喷涂前复合纳米陶瓷硅烷复合膜的方法
- 下一篇:蒸发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