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座垫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1947.8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神田健司;本多正明;狩野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塔捷斯 |
主分类号: | B60N2/62 | 分类号: | B60N2/6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座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座椅等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座垫。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座椅的座椅座垫中,有具有框状的骨架和用于支承发泡体制垫的面板的座椅座垫。
上述面板将其周围焊接于骨架,或者例如日本特开2007-9919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用弹簧将面板悬挂在骨架上。
另外,提出有用具有弹性的构件形成面板整体而成的座椅座垫(例如,日本特开2005-237519号公报)等各种座椅座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1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37519号公报
上述将面板焊接在骨架上的座椅座垫的缓冲性较差,因此,使用厚度较厚的聚氨酯泡沫等垫。因此,座椅座垫的厚度变厚,限制了车内的空间。
另一方面,利用弹簧将面板悬挂在骨架上的座椅座垫的构造复杂且组装工序较多。
另外,利用具有弹性的构件形成面板整体的座椅座垫存在如下问题,即,例如用于支承乘员的大腿部的前部等不需要缓冲性的部分也具有缓冲性,影响支承性(日文:着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除去上述以往的产品的不良为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座垫包括骨架和用于支承发泡体制垫的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面板由臀部支承部、 大腿部支承部和后部连接部构成,上述臀部支承部用于支承乘员的臀部,上述大腿部支承部一体地设在该臀部支承部的前方且将该大腿部支承部的左右连接在上述骨架的左右上并用于支承乘员的大腿部,上述后部连接部延伸设置于上述臀部支承部的后方,并将该后部连接部的左右固定设置于左右的骨架上,上述臀部支承部将其前方焊接在左右的骨架之间,并且设有由绳状补强筋形成的可挠部而赋予臀部支承部挠性。
优选上述臀部支承部的可挠部是以使被绳状补强筋围绕的部分的挠性大于臀部支承部的其他部分的挠性的方式构成,该绳状补强筋由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形且俯视呈大致コ字状的凹槽构成,在被该绳状补强筋围绕的部分设置由凸条构成的补强筋而进行加强。
从而,大腿部支承部不具有挠性,但是臀部支承部的整体、特别是被绳状补强筋围绕的部分具有挠性。
采用本发明,则不使用弹簧构件地仅使需要缓冲性的面板的臀部支承部具有挠性,因此,能够使载置在面板上的发泡体制垫的厚度较薄,能够消除上述以往产品的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本发明的座椅座垫的带骨架的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座椅座垫的一优选实施例。图中,附图标记1为面板,其将板厚为例如0.8毫米左右的金属板压力成形而一体地形成有大腿部支承部11、臀部支承部10、后部连接部12。
在上述面板1中,大腿部支承部11、后部连接部12焊接于骨架2的左右,臀部支承部10的左右的端缘100、100被切为弯曲状。
从而,臀部支承部10的左右宽度形成得比左右的骨架2、2之间的宽度窄,因此,臀部支承部10相对于骨架2、2独立且以不固定于骨架2、2上而具有挠性的方式形成,将位于臀部支承部10的前方的大腿部支承部11焊接于骨架2、2上。
另外,骨架2、2形成为后部开放状的コ字状,在左右的骨架2、2的后端侧焊接有上述后部连接部12的左右端部。该后部连接部12形成为相对于臀部支承部10向上方以弯曲状立起的形状。
臀部支承部10的结构如下所述,即,如图所示,设有由具有例如5毫米左右的深度的截面U字状的凹槽构成的俯视呈大致コ字状的绳状补强筋10A,将被该绳状补强筋10A围绕的部分作为可挠部a,该可挠部a相对于臀部支承部10的其他部分具有优异的挠性。
而且,在被绳状补强筋10A围绕的部分上设置突条的补强筋10B、10B而进行加强。图中,附图标记10C表示为了提高被上述绳状补强筋10A围绕的部分的挠性而开孔的通孔。
如图3、4所示,大腿部支承部11以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骨架2方向较高地倾斜且左右相对于中央部较高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并将大腿部支承部11的左、右焊接于骨架2、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塔捷斯,未经株式会社塔捷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19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化学元件电极材料和复合颗粒
- 下一篇:一种含共聚酯纤维织物的染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