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611908.8 | 申请日: | 201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2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蔡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8C17/04 | 分类号: | G08C17/04;G01L5/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测量 信号 传送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信号传送系统与方法,特别是一种应用于轮车装置的本体与转体之间的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减碳以及乐活风气的盛行,造就单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为了增加日常生活使用上的便利性,具有电动动力辅助系统的电动自行车亦逐渐地成为了主流。
电动动力辅助系统又可分为被动形式的系统与主动形式的系统。被动形式系统是直接接收骑乘者的指令,并对应而提供自行车动力。主动形式的系统则是根据额外检测的元件,去测量骑乘者在单车踏板上施予的力量,提供所需要的辅助力量。
然而,单车踏板上施予的力量在被转换成信号后,此一信号若是要传送给车架上的电路,则需经过最少二个旋转面(踏板与曲轴之间的旋转面和曲轴与车架之间的旋转面)。为了让旋转面之间能够顺利的传递电信号,则需要在旋转面上设置电刷。这样的设计必须修改单车的齿盘,如此将会使得单车在结构上变得更复杂。
另一方面,传统上亦提出利用无线的方式来传递,比如说用蓝牙传输装置。然而,无线传送器与接收装置的成本远高于有线的传输方式,并且无线传输亦较容易受到其他噪声的干扰。
因此,不论是利用电刷或是无线的传输方式来传递信号,都有其缺点存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此一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用于一轮车装置,轮车装置包括一本体与一转体。非接触式信号传送系统包括检测装置、第一磁耦合装置与压力感测装置。
检测装置设置于本体。检测装置产生一交流信号。
第一磁耦合装置包括第一初级侧与第一次级侧。第一次级侧接收该交流信号并自第一初级侧发出磁耦合信号。
压力感测装置设置于转体。压力感测装置电性连接第一初级侧,并且接收磁耦合信号。压力感测装置包括受力部与基座。压力感测装置根据受力部与基座的相对位置而产生回传信号至第一初级侧。检测装置根据经由第一磁耦合装置回传的回传信号而输出受力信号。
此外,本发明另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方法。此方法用于一轮车装置。转动装置包括本体与转体。转体包括压力感测装置,本体包括检测装置。本体与转体之间通过第一磁耦合装置以非接触式的方式传递信号。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该检测装置产生一交流信号予该磁耦合装置;由第一磁耦合装置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磁耦合信号;压力感测装置接收磁耦合信号,并依据位移程度而响应回传信号;根据回传信号输出受力信号。
通过本发明所提出的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与方法,在经由旋转面,信号可以非接触式的方式传递。因此,在不需要大幅改变自行车结构的前提之下,即可传递测量信号,以克服已知技术利用电刷或是无线的传输方式来传递信号所产生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
图2A、图2B与图2C为本发明的压力感测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磁耦合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关系等效电路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元件等效电路图;
图6A为振幅频率响应图;
图6B为相位频率响应图;
图7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A、图8B为应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9为本发明所提出的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方法。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非接触式测量信号传送系统
12 轮车装置
14 本体
16 转体
20 压力感测装置
22 可变阻抗
25 弹性件
26 受力部
27 第二导磁元件
28 基座
29 第一导磁元件
291 气隙
30 第一磁耦合装置
32 第一初级侧
34 第一次级侧
40 检测装置
50 第二磁耦合装置
52 第二初级侧
54 第二次级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19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