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10940.4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2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勤 |
主分类号: | H01B7/02 | 分类号: | H01B7/02;H01B5/02;H01B7/295;H01B3/28;H01B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关松寿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 耐火 阻燃 分支 母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输配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
背景技术
母线具有汇集和分配电力的作用,在现在配电输电设备中母线十分常见。通常在电站通过母线将发电机、变压器或整流器输出的电能输送给各台设备或用电户。现有的母线结构是将导电排固定到母线槽中,通过直接连接、L型连接、T型连接等方式做母线分流连接。因为母线用导电排裁体,接触面积有限,影响电力的输送,浪费了金属材料,且分流连接处制作工艺复杂,安装不方便。在受到震动时容易发生接头松动。此外传统母线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随意根据使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已有母线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包括主软母线和副软母线,副软母线的导电带插入主软母线,并通过紧固夹与主软母线导电带连接固定在一起,副软母线与主软母线连接处用合成树脂浇注。
主、副软母线的每条导电带上均依次包裹有绝缘层和云母带,主、副软母线的导电带整体上再依次包裹高阻燃玻璃带和绝缘护套。
上述导电带为高电导率金属片层叠组成的结构,且金属片厚度在0.1mm~1mm。
所述绝缘护套采用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橡胶、硅橡胶、包氟塑料、丁睛复合物、交联聚烯烃和合成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挤包浇注成型。
所述主、副软母线外形均为矩形。
所述紧固夹是由优质钢板冲压成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的优点为:(1)由紧固夹连接固定主、副软母线的导电带,节省了导电带金属材料,安装方便制作简单;(2)合成树脂浇注主、副软母线连接处,保证了母线的封闭特性,增强了连接处的机械强度;(3)导电带为多层金属片层叠结构,从而保证母线柔软灵活,易于弯曲改变形状;(4)云母带、高阻燃玻璃带和绝缘护套对导电带的保护,增强了整个母线的机械强度,提高了母线的耐火、阻燃性能;(5)紧固夹由优质钢板冲压成型,保证了导电带连接的牢固和抗震性能;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母线分流连接的稳定性和导电能力,提高了软母线的机械强度,更好地满足系统运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主软母线;2、副软母线;3、导电带;4、紧固夹;41、绝缘隔板;5、绝缘层;6、云母带;7、高阻燃玻璃带;8、绝缘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具体描述。
参照附图1是全封闭耐火阻燃分支软母线的剖面示意图,该分支母线包括主软母线1和副软母线2,将副软母线的导电带3除去绝缘层5和云母带6后插入主软母线,通过紧固夹4与除去绝缘层和云母带的主软母线导电带连接固定在一起,紧固夹与导电带之间及相互连接的导电带之间有绝缘隔板41隔开,紧固夹是用优质钢板冲压成型,保证了导电带连接牢固稳定,然后使用合成树脂将紧固夹连同主、副软母线的连接处一并浇注在一起,保证母线的密闭性。
导电带是由多层高导电率金属片层叠而成的结构,并且金属片的厚度在0.1~1mm,最优使用制作导电带的金属片是铜、铝等高导电率、有优良延展性的金属材料,提高母线的灵活度。
主、副软母线的每条导电带上均依次包裹有绝缘层5、云母带6,然后再在导电带整体上依次包裹高阻燃玻璃带7和绝缘护套8,以达到耐火、阻燃、防水和绝缘的目。
绝缘护套采用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橡胶、硅橡胶、包氟塑料、丁睛复合物、交联聚烯烃和合成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通过挤包浇注成型,增强绝缘护套的绝缘性能。
主、副软母线外形可以为制作成矩形,制作成矩形时更容易将副软母线插入主软母线中。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勤,未经李永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09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