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0112.0 | 申请日: | 201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黄薇;喻仁盛;孙宝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15/02 | 分类号: | C25B15/02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张文杰 |
地址: | 330002***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槽 状态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有色金属中铜、铅、锌、镍的电解和电积过程都基于电化学原理,将阴、阳极置于槽中,通电后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将需要的金属提取出来。传统的有色金属中铜、铅、锌、镍的电解和电积过程中一旦出现阴极、阳极短路,将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检测短路的手段基本以人工巡检为主。操作人员手持高斯计在操面上逐操行走并人工观察高斯计的信号。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检测手段低、非常不人性化,可能导致阴极质量问题和更多的短路,严重影响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定员不断降低,迫切需要对自动采集工艺参数数据、自动进行故障判断并进行记录。当电解过程中产生局部短路时,短路点的局部温度将提高,检测电解液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可报告出短路点的位置,通知生产人员进行处理并自动进行故障记录,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克服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和不能及时发现短路导致阴极质量问题的缺点。
一种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无线通信主机、网关、服务器计算机、工作站,电解槽侧安装检测元件逐槽检测电解槽的电压及电解液的温度,将现场采集的数据由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通过无线传输送到信号通讯主机,无线通信主机通过现场总线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内,通过电解槽状态检测管理软件,将电解槽的电压、温度及其他分析数据解析成图型化电解槽状态信息显示在工作站界面上,同时进行故障状态预告,定时生成报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现场检测装置、无线电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构成电解槽检测系统实时逐槽监测每个电解槽的电压和电解液温度。大大降低工人测量电压及电解液温度的工作量,减少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逐槽的短路检测可及早发现短路点及早修复,增加了电流的效率和产量,延长了阴极寿命,降低了电能损耗。现场安装的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电源取自电解槽导电排,减少了电源电缆。本发明以稳定的无线通信为基础,不采用传统的仪表、隔离器、硬接线、电源。克服了传统仪表硬接线在电解槽区域大量电缆敷设的困难及大量的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1-信号采集无线发射模块,2-无线通信主机,3-网关,4-工作站,5-服务器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一种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电解槽侧安装检测元件逐槽检测电解槽的电压及电解液的温度,将现场采集的数据由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1通过无线传输送到信号通讯主机2,在中央控制室设置上位机系统,硬件设备包含网关3、工作站4、服务器计算机5。每个网关3对应五十二个无线通信主机2。根据无线通信主机2的数量配置网关3数量。无线通信主机2与网关3之间采用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传递。现场采集的大量数据存储在服务器计算机5的数据库内。利用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软件将分析数据解析成图型化电解槽状态信息显示在工作站4界面上,同时进行故障状态预告,定时生成报表。
本发明的电解槽状态检测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检测技术,四层数据传输结构。第一层为检测装置数据采集层,第二层为检测装置和通信主机之间的无线传输层,第三层为无线通信主机与网关间的总线传输层。第四层为网关与监控主机间的总线传输层。在具体实施中,每个电解槽侧安装二个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在电解车间侧墙及中间柱上或其他合适位置安装无线通信主机,每个无线通信主机对应六个信号无线采集发射模块,通信主机与信号采集发射模块之间采用蓝牙通讯进行数据传递。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则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0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