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吡蚜酮复配组合物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608441.1 申请日: 2010-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1999392A 公开(公告)日: 2011-04-06
发明(设计)人: 张黎辉;刘庆顺;王志强;郝丽霞;王宏年;张玉琛 申请(专利权)人: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N47/44 分类号: A01N47/44;A01N43/707;A01N43/653;A01N43/16;A01P1/00;A01P7/04
代理公司: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代理人: 马俊荣
地址: 266600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吡蚜酮复配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农药复配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吡蚜酮杀虫剂与抗植物病毒病化合物的复配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防治范围: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

盐酸吗啉胍,又称病毒灵、吗啉胍或吗啉咪胍,化学名称为N-N-(2-胍基-乙亚氨基)-吗啉盐酸盐,主要用于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对多种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也是一种广谱、低毒病毒防治剂。其稀释后的药液喷施到植物叶面后,药剂可通过水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抑制或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防治病毒的作用。

三氮唑核苷,是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其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三氮唑核苷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性的抑制作用。三氮唑核苷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三氮唑核苷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小儿腺病毒肺炎、病毒性肝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急性角膜炎、结膜炎、流行性血热,带状疱子疹子,也可用于植物病毒病防治。

氨基寡糖素,是指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由几丁质降解得壳聚糖后再降解制得,或由微生物发酵提取的低毒杀菌剂。氨基寡糖素能对一些病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诱发菌丝形态发生变异、孢内生化发生改变等;其能激发植物体内基因,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保素及PR蛋白等,并具有细胞活化作用,有助于受害植株的恢复,促根壮苗,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它不仅对真菌、细菌、病毒具有极强的防治和铲除作用,而且还具有营养、调节、解毒、抗菌的功效,可广泛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地下根茎、烟草、中药材及粮棉作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花叶病、小叶病、斑点病、炭疽病、霜霉病、疫病、蔓枯病、黄矮病、稻瘟病、青枯病、软腐病等病害。

近来,在我国南部稻区发生一种与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十分相似的病毒病,经专家鉴定该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能危害水稻、玉米、小麦、马塘、看麦娘、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典型症状为:稻株矮缩,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大小约1~2毫米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防控技术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感染MRDV的玉米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1993年以来,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具有明显上升之势,1996年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10%~30%。如何控制玉米病毒病,尤其是玉米粗缩病(MRDV)的危害,已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我们对玉米粗缩病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