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7708.5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蔡林涛;郑翠芳;郑明彬;龚萍;贾冬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C09K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纳米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医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用于临床诊断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其在近红外光区具有特征吸收峰,可用于生物荧光标记领域。但ICG的稳定性较差,在极性溶剂中会迅速聚集并分解,且在光照环境下会加速分解。因此,科研人员为改善其稳定性使其能够用于荧光标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Kirchherr等(Kirchherr A K,Briel A,and Mader K.Stabiliz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by Encapsulation within MIicellar Systems[J].Molecular pharmaceutics,2009,6(2):480-491.)将ICG包裹在胶束体系中制备了在极性溶剂中低聚集、量子产率是原来3倍的ICG胶束,平均粒径为12nm,表面电位为-2.1mV;Mark Kester等(Kester M,Heakal Y,Fox T,et al.Calcium Phosphate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for In Vitro Imaging and Encapsulated Chemotherapeutic Drug Delivery to Cancer Cells[J].Nano letters,2008,8(12):4116-4121.)把ICG包埋在磷酸钙中制备了粒径在20-30nm范围内的纳米探针,该纳米颗粒在极性溶剂中的稳定性得到提高;Altinoglu等(E I,Russin T J,Kaiser J M,et al.Near-Infrared Emitting Fluorophore-Doped 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 for In Vivo Imaging of Human Breast Cancer[J].ACS NANO,2008,2(10):2075-2084.)将ICG包埋在磷酸钙纳米颗粒中,制备了荧光性质相对稳定且对乳腺癌肿瘤细胞具有识别功能的近红外荧光探针,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传统的基于ICG的荧光纳米探针,稳定性不高,且与生物体相容性不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稳定性较高、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荧光纳米探针,包括聚乙交酯丙交酯形成的内核、环绕所述内核表面的磷脂形成的中间层及部分穿插于所述中间层的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形成的外壳,其中,所述内核中分散有吲哚菁绿。
优选的,所述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优选的,所述荧光纳米探针的直径为80~150nm。
通过形成核壳结构将吲哚菁绿(ICG)包裹在聚乙交酯丙交酯(PLGA)中,可以有效避免ICG发生聚集而分解,稳定性增强,包裹的ICG具有近红外荧光特性,穿透组织的背景荧光较小,可以较为准确的应用于生物荧光标记。此外,磷脂环绕于聚乙交酯丙交酯表面形成亲水性单层结构能使探针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增强探针在系统内循环的半衰期;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NH2或DSPE-PEG-COOH)穿插于单层磷脂中提供PEG外壳,可以使得颗粒具备空间稳定性、静电稳定性以及长循环等特点;氨基或羧基易于交联抗体、肽、叶酸及其他探针等配体,从而使得颗粒具有靶向性;磷脂、DSPE-PEG-NH2(或DSPE-PEG-COOH)及PLGA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并通过正常的生理途径吸收或排出体外,对生物体伤害小。
一种荧光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混合吲哚菁绿溶液和聚乙交酯丙交酯溶液,得到吲哚菁绿与聚乙交酯丙交酯的混合溶液;
步骤二:提供磷脂及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制备磷脂与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的混合溶液;
步骤三:将所述吲哚菁绿与聚乙交酯丙交酯的混合溶液逐滴加入至磷脂与含氨基或羧基的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的混合溶液中,在30~40℃的温度下搅拌反应2~6小时,得到所述荧光纳米探针。
优选的,所述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优选的,步骤一中,所述吲哚菁绿溶液是浓度为0.5~2mg/mL的吲哚菁绿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7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