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杂铜冶炼渣中的铜锌选择性浸出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7130.3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徐政;刘学;李岩;周成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22B7/04 | 分类号: | C22B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郭佩兰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杂铜 冶炼 中的 选择性 浸出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杂铜冶炼渣中的铜锌选择性浸出工艺,特别是一种通过同时控制浸出过程的pH值和电位使废杂铜冶炼渣中的铜锌选择性浸出工艺。
背景技术
2008年我国再生铜的产量为190万吨,而铜的总产量为395万吨,几乎占到了总产量的一半。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再生铜产量将达到335万吨,相当于2007年铜的总产量。
相对于从铜精矿冶炼来说,废杂铜再生每吨可节能80~90%,减少固体废弃物2.61吨,且大幅度降低SO2等废气的排放。并且,我国铜材经过近几十年的大量使用,废杂铜资源市场已逐步形成,这为废杂铜的再生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废杂铜再生行业,每年会产出大量的废渣和粉尘,这些尘渣中含有较高的有价金属,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处置,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国年产生的灰渣在20-30万吨之间,除少数有选矿厂的特大型企业交由选矿厂处理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由小企业采用火法提取,金属回收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
因此,采取更加合理、节能、清洁的铜渣铜冶炼渣集约化处理方法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采用湿法处理废杂铜冶炼渣的关键是使其中的有价金属被浸出,然后将有价金属如铜、锌分离得到金属铜、锌或相应的产品。在废杂铜冶炼渣浸出过程中铜和锌很容易被一起浸出,这样,增加了后续铜锌分离的难度,成本提高。如果在浸出过程中控制浸出条件,使冶炼渣中的锌首先被浸出,然后,通过调整浸出条件,再使铜浸出,这样,浸出液中铜锌的互含就大量减少,从而使后续的分离变得简单,使分离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本发明就是为了达到废杂铜冶炼渣中铜锌的选择性浸出的目的,采用同时控制pH值和电位的方法,使锌先被浸出,然后再浸出铜,从而简化后续的分离工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在废杂铜冶炼渣处理过程中浸出渣中有价金属铜和锌的过程中铜和锌同时被浸出,而导致后续铜锌分离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费高的问题,采用同时控制浸出过程pH值和电位的方法,使渣中的锌先被浸出,然后再浸出铜,使后续铜锌分离过程简化,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废杂铜冶炼渣的浸出过程中,通过调整浸出过程中硫酸的加入量,严格控制浸出过程的pH值,使之保持在3<pH<6之间,同时采用加入还原剂的方法控制浸出液的电位在-0.7<Eh<0之间。这样就可以使冶炼渣中的锌浸出到容易中,而铜保持在固体状态。锌的浸出后完成后,调整浸出液的pH<3,Eh>0.3,这样,冶炼渣中的铜也被溶解到浸出液中。从而使铜和锌达到选择性浸出
本发明优点:(1)本发明所用技术容易在浸出过程中被应用;(2)本发明所用调控电位的方法比较容易实现;(3)本发明的pH值调整方法非常容易实现。(4)本发明的技术在废杂铜冶炼渣的浸出过程中易于工业实现,操作容易,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该技术能使废杂铜冶炼渣中的铜和锌在不同的浸出条件下,先浸出锌,然后在浸出铜,使后续铜渣处理过程中比较困难的铜锌分离过程变得简单,容易。使废杂铜冶炼渣中的有价金属得到有效的回收。
具体实施方式
将废杂铜冶炼渣添加到浸出容器中,在其它容器中加入水和适量的硫酸,使溶液的pH值控制在3<pH<6范围之内,再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如硫化钠),用电位计检测其电位在-0.7<Eh<0之间。将所配溶液加到有冶炼渣的浸出中,并开始搅拌,浸出过程中随时监控浸出液的pH值和电位,使浸出液的电位和pH值一直保持在以上的范围内,浸出20分种后将浸出剩余渣过滤,得到含锌的浸出液,滤渣重新加入酸和还原剂,使之保持在pH<3,Eh>0.3范围内,浸出20分种后得到含铜的浸出液。从而实现废杂铜冶炼渣的选择性浸出。
实施例
实施例1,对于废杂铜铜棒冶炼渣进行了选择性浸出试验,pH值控制在4.5左右,电位控制在-0.35,两段浸出时间都为20分种,浸出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锌浸出液中的锌的含量达到86.88%,而铜只有12.60%。铜浸出液中铜为84.10%,锌为6.82%。选择性浸出效果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未经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1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吸丙纶针织双面布的结构
- 下一篇:用于风力发电叶片的长途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