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7094.0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威;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38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面积 双金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的电池负极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镁资源有很重要的意义。镁合金质量轻,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方面和航空航天方面。镁合金电负性好,作为牺牲阳极材料和一次、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亦被广泛应用。每年有30-40kt的市场需求量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镁电池也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和生物医学等方面,如水下推进器、潜水艇、浮标、导弹、空间飞行器和生物微系统等。
目前,作为金属负极的大面积镁板和作为隔离金属箔的铜箔间采用粘合剂进行周边粘接,隔离金属箔贴涂胶的金属面上,这种粘合剂的粘接方法使双金属之间有空气间隙,在电池放电过程中负极需要将电子通过隔离金属箔传导,无疑增加金属负极和隔离金属箔的接触电阻,在密封粘合剂失效或金属负极穿孔后,影响电池的电性能;由于是手工粘结,工作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双金属片之间有空气间隙、金属负极和隔离金属箔的接触电阻大、现有工作效率低,质量一致性不好的不足,提出一种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该方法具有负极和隔离金属箔能够零电阻完全粘接,电池性能高、质量可靠、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步骤包括:
(1):将待焊接的双金属片的表面清理干净确保无氧化;
(2):将(1)中清理后的待焊接双金属片用不锈钢片隔开,在装配架底板上自下至上依次放置第一片不锈钢片、第一片金属负极板、第一片隔离金属箔,按第一片排列顺序依次排列第二片不锈钢片继续向上排列,至第N片不锈钢片、第N片金属负极板、第N片隔离金属箔,第N+1片不锈钢片;
(3):将(2)中放置后的装配架底板置入真空室,真空室压力不高于-0.8kgf/cm2,调整焊接压力为17MPa~20MPa;真空室焊接温度为395℃±10℃,保温时间90min±15min;
(4):温度降为120℃以下时,打开真空室门,取出焊接物,焊接完成。
而且,所述双金属片为镁板和铜箔。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在大面积金属负极和隔离金属箔之间采用放置不锈钢片,通过真空压力加热焊接的方法,实现了大面积金属负极和隔离金属箔零电阻完全粘接,提高了电池性能、质量可靠、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2、本发明原子扩散原理进行大面积金属片焊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一致性,提高电池性能。
3、本发明焊接用真空室压力不高于-0.8kgf/cm2,调整焊接压力为17MPa~20MPa,有效防止了被焊接物体的氧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过程示意图。
图中:1-装配架底板,2-第一片不锈钢片,3-第一片金属负极片,4-第一片隔离金属箔,5-第二片不锈钢片,6-第N片不锈钢片,7-第N片金属负极片,8-第N片隔离金属箔,9-第N+1片不锈钢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大面积双金属片的粘接方法,步骤包括:
(1):将待焊接的双金属片的表面清理干净确保无氧化;
(2):将(1)中清理后的待焊接双金属片用不锈钢片隔开,在装配架底板1上自下至上依次放置第一片不锈钢片2、第一片金属负极板3、第一片隔离金属箔4,按第一片排列顺序依次排列第二片不锈钢片5继续向上排列,至第N片不锈钢片6、第N片金属负极板7、第N片隔离金属箔8,第N+1片不锈钢片9;
(3):将(2)中放置后的装配架底板置入真空室,真空室压力不高于-0.8kgf/cm2,调整焊接压力为17MPa~20MPa;真空室焊接温度为395℃±10℃,保温时间90min±15min;
(4):温度降为120℃以下时,打开真空室门,取出焊接物,焊接完成。
所述双金属片分别为镁板和铜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利用原子扩散原理进行大面积金属片焊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一致性,提高电池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7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功配置组合控制系统
- 下一篇:基于负序分压器的孤岛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