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式单双人自行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606558.6 | 申请日: | 2010-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模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模 |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B62K13/00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徐逸心 |
| 地址: | 5552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双人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的说是一种折叠式单双人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交通难已经是一公认世界性的难题,再加上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使之成为制约城市发展、降低城市生活幸福指数的一大要素,而且这一难题在短时期内将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提出节能减排的政策,倡导人们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由于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健康等优点,这将给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自行车从问世至今技术虽已日渐成熟,但还是有一些缺陷,就普通自行车消费市场而言,有单人自行车和双人自行车两种,但双人自行车市场却不如单人自行车市场表现的那么出色,这主要是由于两者间的本质区别和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双人自行车优点是适合俩人结伴出行旅游、观光、休闲、双驱省力等,缺点就是只适合两人使用,一个人时车身大、操作不便、费力根本不实用,而且大多数双人自行车的驱动都在同一侧不便加装变速装置,链条容易滑落,闲置时占用空间大、外型单一死板。但单人自行车就不一样了,凭借灵活的车身时尚的外型和使用方便,加之近年来折叠自行车、小轮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迅速发展等优点,在零售市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的喜爱,而且在批发和租赁市场都有较大的份额。也有人针对以上的技术缺点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的解决了双人自行车体积大不便存放的缺点,但没解决双人自行车只适应两人使用这一缺点,有的解决了关于单人自行车两人使用的问题,但也只是单纯的在上面增加一座垫,问题的本质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大多数方案都是针对单一的车型设计的,实用范围很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可根据需要,在双人自行车和单人自行车之间随时进行快速转换并使用,还可从单人自行车模式把整车进行再折叠,使整车体积折叠到更小,便于存放,通过改进后的驱动系统可加装变速装置,两人驱动不需同步,加上全新设计的链轮防护套,可轻松实现驱动系统的单双人模式转换,所有转换过程只需用手不用工具的折叠式单双人自行车。
本发明的构成:由导向系统、主车架系统、后轮车架系统和驱动系统组成,导向系统包括车把、导向杆、前叉、前轮、刹车装置,主车架系统包括主车架、副坐垫插管、副坐垫撑杆、副坐垫、副把手,后轮车架系统包括后轮、后飞轮、后轮车架,座垫撑杆、坐垫、后轮车架有货架、坐垫插管、和主驱动轴套,驱动系统包括主驱动和副驱动、主驱动有主中轴、主链轮、副飞轮、主链条、曲柄和脚踏板,副驱动有副中轴、副链轮、副链条、曲柄和脚踏板,其特征在于:主车架是由前车架和后车架组成,前车架和后车架外形可对称,也可不对称,前车架前端与导向杆连接,前车架后端通过速拆连接装置与后车架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速拆连接装置转换成单人自行车车架或双人自行车车架,用主车架连接装置与后轮车架连接,副坐垫插管位于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副坐垫撑杆插于副坐垫插管,副把手通过连接套与副坐垫撑杆链接,副驱动有独立的副驱动轴套,副驱动轴套通过接头连接在副坐垫插管下方的连接槽上,接头从连接槽上取下时,副驱动与自行车分离,副链轮和副飞轮通过副链条连接,主链轮和后飞轮通过主链条连接。
上述的自行车,前车架前端有一前车连接装置,前车架连接装置是由内盒和外盒构成,前车架通过前车架连接口与内盒铰接,前车架和内盒可随铰接轴转动,前车架接口外缘有一角度卡齿,角度卡齿可控制前车架与内盒转动的角度,内盒与外盒连接处有导向杆连接口,连接导向杆,内盒和外盒可随导向杆转动,内盒和外盒上各有一个相同的速拆扣,速拆扣上通过螺丝杆连接有固定挂钩,速拆扣与固定挂钩通过螺丝杆可调节长短,通过速拆扣上的固定挂钩与前车架上的固定挂槽连接,将前车架固定在内盒与外盒之间,后车架与前车架折叠后,坼开外盒将后车架并列在前车架上,用外盒与后车架连接,将后车架与前车架固定在外盒与内盒之间,使后车架与前车架并列形成一个整体的单人自行车车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模,未经张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65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源光网系统及光线路终端
- 下一篇:噪声抑制装置、空气调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