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定量生物采样植绒拭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4572.2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8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生;吴窈画;谈书华;何中华;范超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世泰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2 | 分类号: | A61B10/02;G01N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26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定量 生物 采样 植绒拭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生物学实验器材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制造定量生物采样植绒拭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生物学领域,生物样本(包括生物细胞和生物分子)的采集和传递是能否进行有效实验室检查的首要条件。在众多生物样本采集和传递技术中,拭子采样是一种最常用和最便捷的采样技术,其中采样拭子是最关键的采样器材。围绕采样拭子组成采样传递系统器材可以完成由采样部位可靠采集生物样本和安全传递到实验室的全部过程。
目前,传统生物采样拭子由拭子杆和拭子头组成。拭子杆为一个棒状物,(一般为圆柱状),由有一定硬度并有弹性的材料制作,一端为手持部位,一端或二端均可作为制作拭子头的部位。拭子头为固定在拭子杆一端或二端的能够有效吸附生物样本的部分,一般为蓓蕾状。按照制作材料和工艺,拭子头分为长纤维缠绕(缠绕拭子)、短纤维植绒(植绒拭子)以及聚氨酯发泡(发泡拭子)三大类。缠绕拭子采用纤维材料经缠绕工艺制作,植绒拭子采用短绒纤维材料经静电植绒工艺制作,所述纤维一般为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以及这些纤维的混合物;发泡拭子则使用聚胺酯及发泡剂经发泡工艺制作。
缠绕拭子是最先用于拭子采样技术的采样器材,由于难以控制生产工艺要素(如粘结材料、纤维长度、纤维纤度以及缠绕的紧密度等)导致其采样性能出现明显差异。之后出现的植绒和发泡拭子克服了缠绕拭子的部分缺陷,采样性能相对稳定,尤其对样本的吸附和释放性能显著提高。三类拭子头吸附生物样本的主要机制分别是纤维表面吸附(缠绕和植绒拭子)、微孔表面粘附(发泡拭子)和毛细管效应(植绒和发泡拭子)。综合比较,三类生物采样拭子在采样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固有缺陷:
(1)植绒和发泡拭子的样本吸附量比缠绕拭子低。
(2)拭子杆直径受限制,过细即不能制作采样拭子。植绒拭子在拭子杆顶端植绒,有效植绒面积小,拭子杆直径过小即不能植绒;通过发泡材料包裹作用形成的拭子头比较松动,拭子杆直径过小容易脱落。
(3)植绒和发泡拭子头均沿拭子杆长轴分布于拭子杆一端,在实际使用时拭子头与采样部位的有效接触部分不足拭子头整体的一半,往往不能有效采集液体样本。
(4)已有三类拭子制作技术均只能获得不定量样本采集拭子,不具备定量采集生物样本的性能。至今尚无可定量采样的拭子。
(5)三类拭子杆的尖端(头部)有可能损伤采样部位,如人体器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制造定量生物采样植绒拭子方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定量生物采样植绒拭子的方法。包括拭子杆和拭子头的制造涉及如下步骤,首先通过注塑工艺将拭子杆制作成一端或两端呈环状的环状支架结构;再以环状支架作为植绒基材,在环状支架基材的表面用常规纤维植绒工艺覆盖植绒层后制成拭子头;通过计算改变环状支架上的有效植绒面积,控制有效植绒面积的值在2.5~296 mm2范围之间,最终得到采样量能在10~200 μl范围之间选择的定量生物采样植绒拭子。
拭子头的环状支架的表面积或有效植绒面积通过将环状支架内环直径设计为1.25~10 mm,以及将环状支架柱体横截面直径设计成0.2~3 mm来实现。
综合控制拭子头的环状支架结构和植绒密度实现拭子头定量采集液体样本,在25℃条件下重量分析法(H2O@25℃)测得的拭子头吸附去离子水的体积范围为在10~200 μl之间的确定值。
所述常规纤维植绒工艺为静电植绒。
将植绒层纤维长度控制为0.2~3.0 mm,将植绒层纤维纤度控制为0.33~7.0 dtex,将植绒层植绒纤维密度控制为1.5~350 μg/mm2。
植绒层的材料采用天然纤维,或者化学纤维,或者二者的混合纤维覆盖在环状支架的表面。
植绒层的材料采用尼龙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世泰实验器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世泰实验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