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的滚筒内旋割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4331.8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冉忠;林柏泉;张学军;杨威;师永贵;安赛;孙辉合;陈武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25/10 | 分类号: | E21C25/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惠芬 |
地址: | 7154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 滚筒 采煤 内旋割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滚筒采煤机的割煤方法,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极不稳定薄煤层的滚筒采煤机的滚筒内旋割煤方法。
背景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是严重制约煤矿生产的首要问题。开采保护区域性防突措施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较为有效的方法。当保护煤层属极不稳定薄煤层时,如何加快保护煤层的开采推进速度,已成为矿厂生产布局调整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极不稳定薄煤层的采掘条件下。采高小于1.3米,煤层平均厚度小于0.8米,煤机滚筒直径1.2米。目前,极不稳定薄煤层的综采工作面一般采用滚筒采煤机滚筒外旋割煤方式,由于外旋割煤时,滚筒采煤机滚筒截齿是由松软的煤层割向坚硬岩层的,因此煤壁对滚筒的反作用力向上,会造成滚筒采煤机重心不稳,产生的震动大,所开采出的煤和随之采动的岩石粉末化,块状物比例只有40%,不仅造成工作环境污染严重、精煤分选效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已严重影响了综采面的开采进度。为保证矿厂的生产要求急需采取相应措施或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块煤率高的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的滚筒内旋割煤方法。
本发明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的滚筒内旋割煤方法:
a.在预开采的极不稳定薄煤层区域开切眼处布置滚筒采煤机,将已有滚筒采煤机左右摇臂上的左右滚筒换向安装,即将原滚筒采煤机左侧摇臂上的滚筒安装在滚筒采煤机的右侧摇臂上,滚筒采煤机右侧摇臂上的滚筒安装在滚筒采煤机的左侧摇臂上;
b.将滚筒采煤机的截割电机接线腔内的三相电相序中的任意两相调换连接,使滚筒采煤机左右摇臂上的左右滚筒逆时针方向旋转;
c.按照已有滚筒采煤机的采煤方式完成滚筒内旋割煤。
有益效果:由于煤层具有较好的易碎压缩性,将滚筒采煤机摇臂上的左右滚筒换向安装,让滚筒采煤机的滚筒反向旋转,开采时,滚筒截齿由坚硬的实体岩石割向松软的煤层,岩石向煤体挤压移动形成块状物,大大降低了岩煤的粉尘化程度,改善了工人劳动环境,块状物比例大幅提高,块状物比例增加到80%,精煤回收率提高20%左右。由于岩体对滚筒采煤机的反作用力向下,因此滚筒采煤机机身能够运行平稳,振动量明显降低,设备故障率因此大大降低,极大提高了滚筒采煤机的采煤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滚筒采煤机的采煤速度提高了5%以上。其方法简单、易操作、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中煤层滚筒采煤机外旋的割煤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滚筒采煤机内旋割煤示结构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滚筒采煤机驱动电机接线腔接线示意图。
图中:1-截割电机接线腔,2-三相电相序,3-滚筒,4-煤层,5-岩层,6-摇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薄煤层滚筒采煤机内旋的割煤方法是在已有滚筒采煤机的基础上改变滚筒采煤机滚筒3的旋转方向,在预开采的极不稳定薄煤层区域开切眼处按已有方式安装滚筒采煤机,安装时将已有滚筒采煤机的左右摇臂6上的左右滚筒3换向安装,即原滚筒采煤机左侧摇臂上的滚筒安装在滚筒采煤机的右侧摇臂上,滚筒采煤机摇臂右侧滚筒安装在滚筒采煤机左侧摇臂上;在滚筒采煤机运行前,将滚筒采煤机的截割电机接线腔1内的三相电相序2中的任意两相调换连接,如图3所示,使滚筒采煤机摇臂6上的左右滚筒3逆时针方向旋转。滚筒采煤机工作时,滚筒3先截割坚硬的实体岩层5,再由坚硬的实体岩层5割向松软的煤层4,由于煤层4具有较好的易碎压缩性,岩层5向煤层4挤压移动形成块状物,大大降低了岩层及煤层的粉尘率,同时岩层5对滚筒3的反作用力向下,压住滚筒采煤机机身,可减轻震动,保持平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