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微流控芯片内进行核酸扩增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4153.9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4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宋站雨;瞿祥猛;陈瑞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0 | 分类号: | C12N15/10;C12Q1/68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刘勇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芯片 进行 核酸 扩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酸扩增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核酸扩增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微流控芯片内进行核酸扩增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是现代核酸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Saiki RK,Scharf S,Faloona F,Mullis KB,Horn GT,Erlich HA,Arnheim N Science 1985,230:1350)。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步骤组成一个循环,在一个循环内能将目标核酸分子的数目增加近一倍,整个聚合酶链式反应所包含的20~40个循环能将有限的核酸分子扩增109倍。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产率高、重现性好、易于自动化等优势。一个循环过程主要由以下三个基本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将反应溶液加热至93~98℃,溶液中的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而形成单链DNA;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70℃左右,引物与单链DNA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在60~75℃下,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等的作用下,以dNTP作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作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单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在一个循环过程完成后,每个目标核酸分子由一条DNA双链扩增成为两条DNA双链。
在PCR扩增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PCR扩增仪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扩增设备,通过微机控制温控模块的温度,从而实现试管中的PCR反应溶液的升温和降温。现有PCR扩增仪存在着如下缺点:温控模块热容量大、升温降温速度慢;采用导热性较差的塑料管作为反应容器,反应溶液的温度变化滞后于温控模块;设定温度或模块温度并不能代表反应溶液的实际温度,温度控制精度较差,扩增效率较低,通常一个循环需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完成全部的扩增过程需要数个小时的时间。
微流控芯片是利用各种微加工技术在芯片材料(如玻璃、PDMS或PMMA等其他材料)上加工出具有各种功能的微结构,实现反应、分离、检测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把实验室的功能集成到便携的芯片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Manz和Widmer等(ManzA,GraberN,Widemer H M.Sens.Acturators,B,1990,B1:244)首次提出以来,微流控芯片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从单纯的化学分析扩展到各个领域,包括核酸分析、蛋白质分析和细胞分析等。微流控芯片的通道及各种结构均在微米级别,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热快、传质迅速等优点,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PCR扩增,能够有效降低热容量、缩短扩增所需时间、降低样品和试剂消耗(Zhang CS,Xing D.Nucleic Acids Res.2007,35:4223)。到目前为止,有关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PCR扩增反应已有许多报道,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在微流控芯片上加工一个PCR反应腔,将PCR反应溶液加入到反应腔内,通过在芯片底部集成加热部件或外置的加热装置进行温度控制,反应溶液在反应腔内实现静止式的三温区循环,完成扩增过程(Lagally E T,Medintz I,Mathies RA.Anal.Chem.2001,73:565;Ohashi T,Kuyama H,Hanafusa N,Togawa Y.Biomed.Microdevice,2007,9:695;路卡·布塞 张建平 中国专利 专利公开号:CN101680013A)。
2.利用三个集成或外置的加热装置,分别控制微流控芯片的不同区域处于三种不同的温度下,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分别经过这三个不同的温度区域,这样PCR反应溶液在微通道内依次循环流经3个不同温区,在流动过程中完成扩增过程(Kopp M U,de Mello A J,Manz A.Science.1998,280:1046;Mohr S,Zhang YH,Macaskill A,Day PJR,Barber RW,Goddard NJ,Emerson DR,Fielden PR.Microfluid.Nanofluid,2007,3:61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767454)。但目前已报道的这两种方式仍有一定的不足,采用第1种方式仍需要反复进行升温和降温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温度变化,而且温度的重现性较差,精确控温对温度控制系统有较高的要求;采用第2种方式反应溶液要流经完整的微通道,容易被吸附到微通道内壁上而导致干扰和交叉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41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