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及嗜肺军团菌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3034.1 | 申请日: | 201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4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军;张锦海;邓小昭;王忠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炭疽 杆菌 鼠疫 耶尔森菌 军团 多重 实时 荧光 pcr 引物 探针 序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病原微生物的PCR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尤其是一种同时检测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及嗜肺军团菌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炭疽杆菌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严重威胁公众财产、健康和生命安全。鼠疫耶尔森菌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疾病传播快,病死率高(70%-100%),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毁灭性的流行,也是经典的致死性细菌。嗜肺军团菌可由气溶胶介导引起军团菌病,流行致死率可高达30%以上,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证实军团菌病例以来,全国已有多起散发与暴发流行的报道。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嗜肺军团菌均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可形成气溶胶,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有效的病原检测技术在炭疽、鼠疫、军团菌病疫情的预防、控制及应急反应决策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对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嗜肺军团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对病原体的培养、毒素检测、染色镜检、血清学(抗原或抗体)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均不适合早期快速侦检,难以适应疫情控制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也发展了常规PCR及DNA探针杂交技术、胶体金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但常规PCR及DNA探针杂交技术存在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问题;胶体金技术敏感性较差,假阳性和假阴性偏高;基因芯片技术的检测成本及硬件要求均较高,并且重复性较差(一般一个样品需重复3次才能做出综合评价),难于推广,目前仅适合学术性科研。此外,这些检测方法均属开放式方法,检测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时均存在严重的生物安全与传播隐患,而且对实验仪器和环境造成交叉污染的危险性较大,易导致假阳性结果等。目前文献所报道的这些方法,除基因芯片外均为单重检测方法,所需设备、试剂、反应参数迥异,难于整合,不能同时检测和预警上述三种病原体,耗时较长。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封闭快速检测技术,由光电倍增管(PMT)扫描扩增产物,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得出结果,反应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扩增过程中可避免由于以前基因扩增产物如PCR产物气溶胶等的污染而可能引起的假阳性结果,还可避免病原体核酸片断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危害,无须开盖PCR后处理,具有实时、直观、准确的特点,尤其在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有示范推广价值。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病毒或细菌,其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10~100倍以上,整个检测时间缩短至3~4小时内,探针的应用使假阳性达到了最小化。
多重实时荧光PCR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多组引物对和多个探针,同时检测多个目的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在具有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敏感的特性同时,可以实现一管多检,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提高了检测速度和效率,尤其适合疫情早期预警、排除所必须的同时筛查检测的需要。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同时检测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及嗜肺军团菌的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而这种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对于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早期检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检测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及嗜肺军团菌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及嗜肺军团菌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引物、探针序列,其特征是,包括由capa引物对和capa探针、及pa引物对和pa探针构成的炭疽杆菌引物探针序列集;
所述capa引物对包括两组序列:
(1)capa-F:SEQ ID No:1和capa-R:SEQ ID No:2;
(2)capa-Fc:SEQ ID No:19和capa-Rc:SEQ ID No:20;
所述capa探针包括两个序列:
(3)capa-probe:SEQ ID No:3;
(4)capa-probec:SEQ ID No:21;
所述pa引物对包括两组序列:
(5)pa-F:SEQ ID No:4和pa-R:SEQ ID No:5;
(6)pa-Fc:SEQ ID No:22和pa-Rc:SEQ ID No:23;
所述pa探针包括两个序列:
(7)pa-probe:SEQ ID No:6;
(8)pa-probec:SEQ ID No: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30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