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601787.9 | 申请日: | 2010-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政昭;进士晃;山口嘉纪;下川俊彦;德田哲生;池渊丰;岩谷直毅;田卷俊太郎;吉永洋;藤本一平;石井贤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理光 |
| 主分类号: | G03G15/20 | 分类号: | G03G15/20;G03G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影 装置 以及 图像 形成 | ||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定影带,具有可挠性,朝着所定方向移动,加热熔融调色剂像;
固定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通过该定影带与加压回转体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
管状金属部件,固定设置为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向,加热上述定影带,且通过加热机构被加热;以及
润滑剂,处于上述定影带和上述金属部件之间;
其中,上述金属部件在其外周面具备固定部件,该粗面部形成为表面粗糙度相对上述润滑剂的粒径为同等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在其外周面具备非粗面部,该非粗面部形成为表面粗糙度比上述润滑剂粒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的上述粗面部形成在相对上述夹持部、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对应的位置,上述非粗面部形成在相对上述夹持部、与上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将润滑剂保持在与上述定影带相接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包括与定影带对向的表面层,其用润滑剂浸渗的低摩擦材料片材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部件固定设置为在除上述夹持部的位置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对向;
进一步包括加强部件,固定设置在上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与上述固 定部件相接,加强该固定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粗面部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等于或大于约2μm。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粗面部的表面粗糙度形成为约2μm至约5μm的范围。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理光,未经株式会社理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178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