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硬盘供电保护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00699.7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8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丛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33/12 | 分类号: | G11B3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盘 供电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硬盘供电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硬盘供电设计中缺少针对硬盘供电部分的保护电路。当硬盘供电电源短路时,这会导致电脑系统开机后硬盘供电部分上电短路,从而供电电源会因为过流而自动保护,进而导致电脑系统无法正常开机。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硬盘供电保护电路。
一种硬盘供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分保护电路及辅助电源,第一分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一可恢复保险丝、第一下拉电阻、第一场效应管、第一上拉电阻及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可恢复保险丝接入硬盘的第一电源输入端,以向硬盘提供第一供电电源,第一可恢复保险丝与硬盘的第一电源输入端的结合点处通过第一下拉电阻接地,第一下拉电阻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第一下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及第一上拉电阻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上拉电阻分别与辅助电源连接。
上述的硬盘供电保护电路在第一供电电源短路时,第一可恢复保险丝呈高阻态,使得第一供电电源与硬盘断开,从而不影响电脑系统的运行,并且第一发光二极管点亮提示第一供电电源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硬盘供电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第一分保护电路 11
第一输入端 111
第一可恢复保险丝 112
第一下拉电阻 113
第一场效应管 Q1
栅极 Q1_G、Q2_G
源极 Q1_S、Q2_S
漏极 Q1_D、Q2_D
第一上拉电阻 114
第一发光二极管 115
第一分压电阻 116
第二分保护电路 12
第二输入端 121
第二可恢复保险丝 122
第二下拉电阻 123
第二场效应管 Q2
第二上拉电阻 124
第二发光二极管 125
第二分压电阻 126
硬盘 13
第一电源输入端 131
第二电源输入端 132
辅助电源 Vcc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硬盘供电保护电路包括第一分保护电路11及第二分保护电路12,第一分保护电路11用于保护硬盘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131,第二分保护电路12用于保护硬盘13的第二电源输入端132。
第一分保护电路11包括第一输入端111、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第一下拉电阻113、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上拉电阻114及第一发光二极管115。第一输入端111通过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接入硬盘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131,以向硬盘13提供12V的第一供电电源。
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为过流电子保护元件,采用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在高压、高温反应的条件下,搀加纳米导电粒子材料后,经过特殊的工艺加工而成。正常情况下,纳米导电粒子随树脂基链接形成链状导电通路,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正常工作。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者过载时,流经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的大电流使其集温升高,当达到居里温度时,其态密度迅速减小,相变增大,内部的导电链路呈雪崩态变或断裂,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呈阶跃式迁到高阻态,电流被迅速夹断,从而对电路进行快速、准确的限制和保护,其微小的电流使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一直处于保护状态。当断电和故障排除后,其集温降低,态密度增大,相变复原,纳米导电粒子还原成链状导电通路,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恢复为正常状态,无需人工更换。
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与硬盘13的第一电源输入端131的结合点处通过第一下拉电阻113接地。第一下拉电阻113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Q1_G连接,第一下拉电阻113的另一端接地。优选地,在第一可恢复保险丝112和第一下拉电阻113之间接入第一分压电阻1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06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