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源热泵辅助压缩机除霜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98453.0 | 申请日: | 2010-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姜益强;姚杨;董建锴;邱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F25B31/00;F25B41/04;F25B41/06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源热泵 辅助 压缩机 除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除霜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在冬季运行时,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室外机组部分会结霜,当霜层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制热量显著衰减,必须进行除霜。常用的除霜方式主要有逆循环除霜和热气旁通除霜两种。
逆循环除霜是采用最为普遍的除霜方式。但是此除霜方式存在很多缺点:1、除霜时要从房间吸热,室温会降低5~6℃,影响室内的舒适性;2、切换制热和除霜模式时,系统压力波动剧烈,产生的机械冲击比较大;3、除霜时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表面温度低达-20~-25℃,当恢复制热后,较长一段时间吹不出热风;4、在启动和终止除霜时,四通阀换向产生较大的气流噪声等;热气旁通除霜方式可以克服逆循环除霜方式的上述缺点,除霜过程中系统参数变化平缓,制热和除霜模式切换时对压缩机的机械冲击较小,不从房间取热,恢复制热即吹出热风,舒适性较好,四通换向阀不需要换向,气流噪声小。但同时也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除霜能量来自压缩机的部分高温排气,延长了除霜时间,同时吸气过热度低,但是,高温排气压力较高,对压缩及产生一定冲击,危机压缩机的安全等。
上述除霜方式,除霜过程中除霜能量由供热的压缩机系统提供,一方面减少了向室内的供热量,另一方面造成了除霜时间的延长,从而带来了各种除霜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空气源热泵除霜系统中压缩机既要向室内提供热量还要提供除霜的能量导致向室内供热量减少、除霜时间长及压缩机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辅助压缩机除霜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系统包括主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机、贮液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多个室外机组和气液分离器,多个室外机组并联设置,每个室外机组由第一电磁阀、室外机和第二电磁阀构成,第一电磁阀、室外机和第二电磁阀依次串联设置,压缩机的出口端与四通换向阀的其中一个通口连通,四通换向阀的剩余三个通口中的一个与室内机的进口端连通,室内机的出口端与第一节流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一节流阀的出口端与贮液器的两个进口端的一个连通,所述系统还包括过冷器、膨胀阀、辅助压缩机、多个第三电磁阀和多个第四电磁阀,贮液器的出口端与过冷器的进口端连通,贮液器与过冷器之间的管路并联设有膨胀阀,过冷器的两个出口端的的上部出口端与辅助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辅助压缩机的出口端经过多个第三电磁阀分别与多个室外机的进口端连通,每个室外机的出口端经过第四电磁阀与贮液器的两个进口端的剩余一个连通,过冷器的两个出口端的剩余一个与第二节流阀的进口端连通,第二节流阀的出口端分别与多个室外机组的第一电磁阀连通,每个室外机组的第二电磁阀与四通换向阀剩余两个通口的一个连通,四通换向阀剩余两个通口的另一个经过气液分离器与主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相对常规空气源热泵系统,外加了一套辅助压缩机系统,因此系统结构简单合理,成本造价低;2.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在除霜的同时可以继续向室内供热,避免了定期除霜;改善了机组运行环境,有效的提高了室内舒适度;3.本发明除霜能量由辅助压缩机提供,避免了常规逆循环除霜方式下的四通阀换向,从而消除了四通阀换向时的气流噪声,延长了四通阀的使用寿命;4.除霜过程中,辅助压缩机中的低温制冷剂吸收的热量来自于过冷器,对主压缩机系统的制冷剂实现了过冷,从而减少了制冷剂闪蒸的可能,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5.相对于热气旁通除霜方式下除霜能量来自压缩机的部分高温排气,本除霜方式下除霜能量由辅助压缩机系统提供,从而缩短了除霜时间,降低了吸气过热度,减小了由于吸气压力过高而对压缩机产生的冲击,压缩机运行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84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