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97037.9 | 申请日: | 201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杭孝东;苑玲;叶周军;潘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F16K5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金家山 |
| 地址: | 20126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控制 电磁阀 密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脉冲流控制电磁阀是柴油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具有较大的应用市场。脉冲流控制电磁阀有很高的密封使用要求,具体要求为28kg/cm2气压下20小时不泄露,因此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是此类电磁阀制造的关键工艺方法。
公知的密封方法是在电磁阀上进行树脂罐注来解决电磁阀气密性的问题。但由于脉冲流控制电磁阀工作时的温度较高,选用常规的树脂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影响密封性能,因此,目前尚无相关脉冲流控制电磁阀密封方法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脉冲流控制电磁阀高温密封的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本发明不但提供了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而且提供了本方法所采用的树脂配方和工艺参数,解决了脉冲流控制电磁阀高温密封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清洗
用丙酮清洗电磁阀的密封部位;
步骤二:抽真空
将电磁阀放入压力罐,密封压力罐,开始抽真空,待真空度≤-0.097MPa时,保压100-140min;
步骤三:配树脂
树脂的质量配比为E-51∶1,4-BDGE∶D230=100∶30∶45,按上述比例配制树脂,并将各组份搅拌均匀混合,待树脂无气泡后完成配制;
步骤四:密封
将配制好的树脂倒入电磁阀的密封部位的胶槽中,打开阀门,抽入胶液,待树脂抽入后,关闭阀门,压力罐开始抽真空,真空度≤-0.097MPa,保压50-70min;
步骤五:固化
将步骤四密封好的电磁阀放入烘箱,进行固化,固化采用阶梯升温的方式,具体方式为30℃,保温8小时,升温到50℃,保温1小时,升温到80℃,保温1小时,随炉冷却至室温后,取出产品,完成电磁阀的密封。
上述步骤三中,一次配制树脂过多将引起树脂爆聚,影响电磁阀的密封效果,而配制过少,不利于电磁阀的批产,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树脂配方一次性配制28-32Kg,配制完后的树脂有效操作时间为4小时。
本发明脉冲流控制电磁阀密封方法,采用上述提供的树脂配方和密封工艺进行密封,经过测试,电磁阀在30kg/cm2气压下工作20h后未出现泄露,密封效果满足柴油发动机的使用要求。本发明方法还提供了该树脂配制的最佳用量和使用时间,可以用于批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密封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的脉冲流控制电磁阀的密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和清洗
对设备、原材料、产品进行准备,要求压力罐、真空泵相关设备完好,配制树脂所需的原材料E-51、1,4-BDGE和D230在20±3℃环境下提前放置5小时以上。
用丙酮清洗电磁阀的密封部位。
步骤二:抽真空
把电磁阀放入压力罐,压力罐共可放置3层,每层最多放置11个电磁阀,一次可密封33件电磁阀。关闭压力阀门,压力罐开始进行抽真空,在压力罐的表压≤-0.097MPa的条件下,保压100-140min。
步骤三:配树脂
待步骤三进行80min后,开始进行此步骤。按照树脂配方E-51∶1,4-BDGE∶D230=100∶30∶45的配比进行配制。一次配制最多配制28-32Kg。以配制30Kg树脂为例,需称取E-5117.1Kg,1,4-BDGE 5.1Kg,D2307.7Kg。将称取的各配方放入搅拌机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将所配树脂静置,待气泡消失后即可使用。一次配制的树脂需在4小时内转下道工序。
步骤四:密封
将配制好的树脂倒入电磁阀的密封部位的胶槽中,打开阀门,抽入胶液,待树脂抽入后,关闭阀门,压力罐开始抽真空,真空度≤-0.097MPa,保压50-70min。
步骤五:固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70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