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减压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6617.6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邓肇东;郝永清;赵春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远征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02 | 分类号: | F16L9/02;F16L58/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1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减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或其他工业生产中的液体减压管。
背景技术
在化工或其他工业生产中,需要对工艺某环节的液体介质进行压力的降低、部分节流等操作控制,以适应下一工序的操作条件的要求。即,液体介质通过某一特定装置使得液体介质的状态发生一定的改变(此处的状态主要指:压力,以及由压力伴随的其他参数,如流速、磨损速率等)
但是能完成以上操作的设备一直属于“真空区域”(即,无此类设备、结构不统一)甚至普通工程上使用的减压抗磨设备都很少。随着化工工业的大型、高温、高压的发展,急需能适应复杂工况(压力偏高、高温、磨损严重、腐蚀介质)的液体减压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减压管,以解决现有液体减压装置无法适应高压、高温液体介质减压需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液体减压管,其特殊之处在于:其包括流通管道1、设置在流通管道1的入口外侧的入口法兰2、设置在流通管道1的出口外侧的出口法兰3;所述流通管道内设置有细长孔12;所述细长孔12的入口段为入口过渡锥孔11,所述细长孔12的出口段为出口过渡锥孔13;所述细长孔的直径小于10mm,所述细长孔的长度为1800~3500mm。
上述细长孔由三至四段不锈钢段配合深孔加工枪钻经气体保护焊接而成。
上述不锈钢为双相不锈钢。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1、因为液体通过中间段减压后流速很高,呈高速喷出,直接进入下一工序可能会冲击下游设备器壁或损坏下游设备的内构件,所以要设置一个过渡段,即出口锥形通道,方便与下一工序对接,使流体稳定连续流动,也减弱液体流动界面不连续所产生的机械震动对设备本身及连接管道造成的损坏,过渡段也可为其他形状面如矩形,但锥形是最稳定的渐变性的形状面。当压力较大的液体进入细长孔时,液体的压力回升,流速降低,通过锥形出口扩大后其回升的压力值也是远小于进口端的压力值。
2、本发明选用抗腐蚀性能较好的双相不锈钢作为流通管道,可防止含煤粉等固体颗粒的液体导致的管道磨损及腐蚀。
3、本发明可节省制造成本。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本发明也可以整个长圆棒锻件车加工配合深孔加工完成,省去焊接的环节,即是无对接焊缝。如果考虑制造成本,细长孔最好由三至四段不锈钢段配合深孔加工枪钻经气体保护焊接而成。用双相不锈钢是综合性价比最好的;如果考虑制造成本或者液体介质为高纯度的水或较纯的无腐蚀性的介质时,可使用普通不锈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1-流通管道,11-入口过渡锥孔,12-细长孔,13-出口过渡锥孔,2-入口法兰,3-出口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应用于液体工况的减压管,液体中含有固体颗粒(实际的应用工况为:排放水;水中含有毫米级的煤粉颗粒,颗粒呈多平面带尖角,硬度较大导致对管道磨损严重;煤粉中或者排放水中含硫及反应副产物,腐蚀性较大),因为要满足下一工序增速降压的要求,经过结构计算,此设备流通内直径较小(10mm以下),长度根据调节流量、压力等要求的工艺参数约2.0m到3.5m之间(加上入口过渡锥孔和出口过渡锥孔的长度)。
在结构上可采用耐磨陶瓷作为流通通道,但是陶瓷在制作时难度大(关键是尺寸较长,如果使用多段组对会造成连接处有台阶即是不能保证同轴),而且工作介质带压(3.8MPa甚至更高)且压力可能波动,陶瓷缺乏必要的韧性;在运输安置过程中容易损坏。
考虑到以上原因及条件,实际应用的为不锈钢(选用抗腐蚀性能较好的双相不锈钢)整体结构(根据总长可分三、四段组对焊接),配合深孔加工设备(枪钻,通常能完成一次1.7m的加工,根据孔直径大小有所不同),气体保护焊接即可完成产品的制造。
不管是陶瓷结构还是全金属结构,此设备的型式都是进出口端为与外部管道连接的过渡锥形,中间为小直径细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远征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天远征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66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