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烟气脱硫吸收剂造纸白泥中黑色胶状物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4976.8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忠标;程常杰;刘兴利;莫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蓝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C11/04 | 分类号: | D21C11/04;B01D53/50;B01D53/8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120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烟气 脱硫 吸收剂 造纸 白泥中 黑色 胶状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烟气脱硫吸收剂造纸白泥浆液中黑色胶状物质的去除方法。
背景技术
造纸白泥是造纸厂的废弃物,造纸碱回收车间内的制浆黑液经提取、蒸发浓缩,在碱回收炉燃烧得到熔融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硫化钙),溶入稀白液后,称为绿液(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然后将石灰加入绿液中苛化,使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同时得到沉淀物白泥。造纸白泥成分以碳酸钙为主,此外,还含有多种有机、无机杂质和粉尘杂质等。
中国发明专利200510200279.9公开了一种利用造纸白泥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工艺,直接将白泥和来自澄清池内的循环水加入到调浆池中,搅拌后的浆液进入浆液池,由加压泵泵入脱硫塔内与烟气接触。经反应后的浆液由脱硫塔底部流出,进入沉淀池内,去除沉淀,液体循环使用,该工艺直接将白泥加入到调浆池内调浆使用。
中国专利200610077637.6公布了一种苛化白泥渣用于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方法,该脱硫方法采用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仅在吸收剂的选择上采用白泥代替,没有充分考虑白泥的特性,即白泥中含有多种无机、有机杂质以及粉尘杂质等,易造成脱硫系统运行不稳定,需要较大的液气比才能保证脱硫效率;造成残碱含量高、pH值高,且影响了石膏的纯度和含水率。该工艺中苛化白泥渣由苛化白泥浆液泵加入脱硫塔下部的循环浆液池内参与脱硫。以上专利均未涉及到造纸白泥中黑色胶状物质的去除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超声波清洗机去除烟气脱硫吸收剂造纸白泥中黑色胶状物质的方法,以大幅度降低黑色胶状物质对造纸白泥脱硫系统和石膏品质的影响。
本发明方法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将造纸白泥投入到化浆池内,搅拌器强力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白泥浆液经浆液泵输送至振动筛,经高频振动筛分作用后,筛下部分进入超声波清洗装置,经超声空化作用,白泥浆液中的黑色胶状物质随清洗水溢流进入废水处理装置,沉淀于超声装置底部的白泥渣进入调浆池内。进入废水处理装置的废液经聚沉作用可以再利用。
化浆池上覆盖有栅网,可以过滤出大块的杂质。振动筛使用的是高频振动筛,振动频率为1000次/分-2000次/分,筛网为1mm-6mm,有效防止大颗粒进入超声波清洗机,提高超声清洗效率。
所述的超声清洗装置是非标准大型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功率1kW-5.4kW,超声频率24kHz-36kHz,日处理量以能满足脱硫系统对脱硫浆液的需求量为准,一般在1.3t/D-5t/D即可,白泥浆液进入超声清洗机中,借助超声空化作用,包裹粘附在白泥表面以及白泥颗粒内部的杂质会脱落、分解等,达到白泥纯化的目的。
在超声波清洗机中,白泥浆液的固含量在5%-50%之间,温度在室温-50℃之间,超声清洗时间2min-30min。超声波清洗后,黑色胶状物质主要存在于上层液中,随顶流溢流排出。顶流溢流液的有效钙离子浓度为0,不会造成原料浪费;黑色胶状物质的去除率在90%以上。和超声处理前的白泥浆液进行对照,超声处理后白泥浆液呈白色,调浆池内浆液抽滤,得到滤饼表层无胶黏的黑色层,滤液澄清;废液可采用聚铁类或聚铝类絮凝剂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得到澄清液。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本发明方法,造纸白泥中的黑色胶状物质能清除90%以上,可以使脱硫系统能稳定高效运行,提高了脱硫石膏的品质,同时提高白泥的利用率。
现在技术中,虽然造纸白泥颗粒的粒径较小,但在堆放过程中会有大块形成,简易的化浆过程不能满足这些大块的溶解。而采用本发明方法后,利用高频振动筛振动筛分功能和超声波清洗装置的空化功能,能有效降低白泥的颗粒度,有利于提高白泥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工艺流程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蓝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蓝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49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