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3875.9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3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曹均成;武显煜;毛仕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绵阳台沃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卿诚;吴彦峰 |
地址: | 621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葫芦 作物 育苗 营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农用组合物,特别涉及农用组合物中的肥料、农药,具体为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
背景技术
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物包括西瓜、黄瓜、苦瓜、丝瓜、南瓜和香瓜等,是人类生活的常用蔬菜或瓜果。因其育苗期短,种子休眠等不同导致其种子发芽不整齐,且苗期极易发生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又因育苗床土或营养基质养分不平衡,肥效差等导致苗瘦、苗弱,因育苗期气温不稳定导致幼苗冷害,致使移栽返青慢、抗性差,常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现有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施用化学农药杀菌来达到防病治虫,通过施肥来解决缺素问题,通过盖膜、加强管理等方式来解决冷害和湿害问题。但是,如果施肥不合理常会产生肥害、营养不平衡或肥料吸收性差等,导致苗弱苗瘦,直接影响大田生产;而化学农药施用不当会易造成农药残留等,不利于无公害栽培;目前,在增强幼苗抗性方面尚未有好的解决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满足合理的苗期营养,打破种子休眠,又能防治苗期病害,同时增强苗期抗寒、抗旱、抗湿等抗逆和抗病能力,预防苗期病害发生,提高肥效,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残留量,实现壮芽壮苗,专供葫芦科作物育苗使用,并达到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求的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包括了哈茨木霉或木霉菌、多粘类芽孢杆菌、N、P2O5、K2O、硫酸锌、硼酸、复硝酚纳和填充物,以重量百分含量计算,哈茨木霉或木霉菌0.5-1.0%、多粘类芽孢杆菌0.5-1.0%、N 6.0-10.0%、 P2O52.0-5.0%、K2O 2.0-5.0%、硫酸锌1.5-3.0%、硼酸1.0%-3.0%、复硝酚纳0.1%-0.6%,余量为填充物。
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以重量百分含量计算,含有哈茨木霉或木霉菌0.5-1.0%、多粘类芽孢杆菌0.5-1.0%、硫酸铵22.5-42.3%、尿素1.1-2.0%、磷酸二氢钾1.2-1.9%、磷酸一铵5.5-9.1%、硫酸钾2.5-8.5%、硫酸锌1.5-3.0%、硼酸1.0%-3.0%、复硝酚纳0.1%-0.6%,余量为泥炭39.7-54.0%。
葫芦科作物育苗多效营养剂,以重量百分含量计算,含有哈茨木霉或木霉菌1.0%、多粘类芽孢杆菌1.0%、硫酸铵32.4%、尿素1.6%、磷酸二氢钾1.5%、磷酸一铵7.3%、硫酸钾3.9%、硫酸锌2.0%、硼酸2.0%、复硝酚纳0.6%、泥炭45.6%。
作为优选,N来源于硫酸铵、磷酸一铵和/或尿素; P2O5来源于磷酸二氢钾和/或磷酸一铵;K2O来源于磷酸二氢钾和/或硫酸钾。硫酸锌为市售农用一水硫酸锌、硼酸为市售农用硼酸。用于本组合是科学平衡补充土壤养分,满足葫芦科作物苗期健壮生产需要,消除营养不良出现的缺素病症等。
在本营养剂中,磷酸二氢钾既提供K2O,也提供P2O5;磷酸一铵既提供P2O5,也提供N;所选用的农用氮肥、磷肥和钾肥,配比后使N达到6.0-10.0%,P2O5达到2.0-5.0%,K2O达到2.0-5.0%。
哈茨木霉,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进行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2870。哈茨木霉为一种丝状真菌,对致农作物幼苗立枯病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对致猝倒病的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属(Rhizoctonia),对致根腐、茎腐、绵腐的镰刀菌等土传习性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对炭疽病菌、灰霉菌也有一定预防作用,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提高育苗与移植的成活率,保障幼苗健壮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绵阳台沃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绵阳台沃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38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