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三维示波器显示波形亮度的快速调节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3528.6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5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郭连平;蒋俊;邱渡裕;向川云;杨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H04N5/57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温利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三维 示波器 显示 波形 亮度 快速 调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三维示波器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数字三维示波器中显示波形亮度的快速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采集系统中,未知信号经过数字三维示波器模拟通道进行幅度调整,然后经模数转化器(ADC)采样、量化、编码之后,输出一定位数与信号幅度相关的二进制数据,称之为输入信号的采样值。
如果直接从这一系列的二进制数据中提取出输入信号的幅度、频率等信息,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一般数据采集系统利用数据处理器件,如FPGA、DSP等按照一定规则将采样值转化成为更为直观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屏,现在主要是液晶显示屏,即LCD上,用户可以直接从LCD上观察得到信号所携带的信息。
目前,以数字示波器为代表的数据采集系统都可以连续调节LCD上显示波形的亮度,以得到满足不同需要的显示效果。在数字存储示波器(DSO,DigitalStorage Oscilloscope)数据处理及显示机制中,波形显示只提供了输入信号的幅度及时间的二维信息,没有第三维信息(幅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累加,LCD上的波形显示只有“有”、“无”颜色两个状态,没有“有”并且“多深”的信息。因此,在DSO的显示波形亮度调节过程中,波形整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变亮或者变暗,此时的波形亮度调节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以泰克公司的数字荧光示波器(DPO,Digital Phosphor Oscilloscope)为代表的第三代示波器(《GB/T 15289-2009数字存储示波器通用规范》中定义为数字三维示波器(DTO,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Oscilloscope)),在数据处理和显示机制上与DSO有着较大的差别。
数字三维示波器数据处理系统将ADC高速采样得到的波形采样值经过多次映射,将多幅波形累加成为一幅包含输入信号三维信息,即幅度、时间、幅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送到LCD显示。此时LCD上显示的是包含了波形概率信息的图像,即在波形出现概率高的地方会以较深的颜色表征出来,反之,波形出现概率低的地方表征颜色就较浅。基于LCD的显示原理,波形的颜色深浅一一对应于相应的显示亮度。因此,DTO中实现连续波形亮度就有着实际的意义。比如在观测连续复现的周期信号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异常波形时,由于异常波形出现的概率远远低于周期信号连续复现的概率,于是在某些显示亮度档位下,无法观测到颜色很浅的异常波形,此时,用户需要保持屏幕波形原有亮度层次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显示波形的亮度,这样做不仅保持了波形概率的显示亮度对比,而且方便了用户对低概率波形的观测与分析,进一步得出故障信息并做出及时的更正。
将波形统计数据以符合当前亮度档位的显示亮度显示在LCD上,一般采用将统计数据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者缩小转化为相应的LCD三原色(RGB)值。假设波形在时刻T,幅度A出现的次数为N(T,A),最终显示在LCD上对应某种颜色的波形亮度值为D(T,A),对应于当前亮度档位L的比例值为pL,则有以下关系:
D(T,A)=pL·N(T,A) (1)
在数字三维示波器处理系统中,式1的运算可以在数字信号处理器,即DSP中完成,亦可以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即FPGA中完成。由于DSP的运算速度远低于FPGA,因此,通常选择在FPGA中完成式1的运算。
在式1中,比例值pL对应于当前亮度档位L,一般数据采集系统都采用百分比(1%~100%)的方式来标识亮度档位。若在数字三维示波器系统中采用了M个亮度档位,即当前亮度档位L(0≤L≤M-1)对应M个不同的比例值pL。由于比例值pL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小数,同时由于在FPGA中一般难以实现小数的乘法。如果采用分数运算的方式处理小数运算,即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3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