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护理床及升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92201.7 | 申请日: | 201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9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计国良;任习利;曹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顿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G7/012 | 分类号: | A61G7/012;A61G7/05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2 | 代理人: | 翟中平;刘延鸿 |
| 地址: | 3111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护理 升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电动驱动、整体垂直升降护理床面的电动护理床及升降方法,属医用护理床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所有专利号201010101227.7、名称“全自动升降医疗床及控制方法”, 它包括床架、背板架、腿板架、床架底盘及程序控制器,所述床架底盘上呈等腰三角分布三个柱形升降电机且分别通过各自的框形万向节及连体万向节与位于其上的床架连接,固定架板固定在床架中部,背板架、腿板架分别位于固定架板的两侧,其背板架床架之间分别通过位于背板架中部的多级铰接动力升降臂、铰接滑力臂及滑动臂铰接,腿板架与床架间分别通过腿板铰接力臂、短力臂、长力臂及驱动杆臂铰接。其美中不足的是:该护理床无法整体升降,特别是对于空间狭窄的地方,无法实现床面的垂直升降。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能够电动驱动、整体垂直升降护理床面的电动护理床及升降方法。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本发明在结构设计上:1、整床升降由电机的电动推杆控制,通过电机支架的带动作用,即推动电机支架动作,而电机支架连接两侧的支撑弯形架,即两边对称的支撑弯形架同步推动上支撑杆升高或降低,从而实现整床的垂直升降。2、传动连杆呈V字形钝角传动连杆,该钝角形的传动连杆,不仅可以实现力的传递,而且它起到了迫使两支撑弯形架垂直升降的目的。
技术方案1:一种电动护理床,它包括底座,两付支撑弯形架分别与底座两端上连接耳铰接且可绕销轴转动,电机支撑架两端分别与支撑弯形架上连接耳铰接且可转动,四根传动连杆一端分别通过连接耳与底座横梁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弯形架中的连接耳铰接,电机通过与电机支撑架铰接的动力传递连杆驱动电机支撑架升降。
技术方案2:一种电动护理床的升降方法,电动推杆动作时,推动电机支架动作,而与电机支架连接的两侧支撑弯形架在电机支架的作用下,通过传动连杆推动两支撑弯形架同步升高的同时,两支撑弯形架带动上支撑杆向上升高,从而实现整床的垂直升高。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结构设计新颖、独特、简单,只需一个推力电机,既可实现床面的整体垂直升降且升降平稳;二是造价低,适用面广。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护理床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支撑弯形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和2。一种电动护理床,它包括底座3,两付支撑弯形架5分别与底座3两端上连接耳2-1和2-2铰接且可绕销轴转动,电机支撑架4两端分别与支撑弯形架5上连接耳5-2铰接且可转动,四根传动连杆2一端分别通过连接耳2-1和2-2与底座横梁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支撑弯形架5中的连接耳5-2铰接,电机6通过与电机支撑架4铰接的动力传递连杆7驱动电机支撑架4升降。所述支撑弯形架5由横轴5-3、斜支撑杆5-4、竖支撑杆5-1及连接耳5-2构成,四根斜支撑杆5-4一端分别与两横轴5-3左右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根竖支撑杆5-1一端铰接且可转动,两根竖支撑杆5-1另一端分别与上两根支撑杆1连接,两付连接耳5-2分别与横轴5-3中部连接且两付连接耳连接方位互为相反。所述传动连杆2呈V字形钝角传动连杆。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一种电动护理床的升降方法,电动6推杆动作时,通过动力传递连杆7推动电机支架4动作,而与电机支架4连接的两侧支撑弯形架5在电机支架4的作用下,通过传动连杆2推动两支撑弯形架5同步垂直升高的同时,两支撑弯形架5带动上支撑杆1垂直向上升高,从而实现整床床面的垂直升高。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发明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发明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发明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顿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顿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2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