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革胡子鲶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90676.2 | 申请日: | 2010-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7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贵;何建国;翁少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胡子 控制 对虾 病害 生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革胡子鲶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支柱品种,近年来发展迅速,到2009 年养殖产量130.3 万吨,产值超过300 亿元;出口创汇居我国水产品出口金额第一,高达12.3 亿美元。对虾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
然而,对虾病害问题仍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与对虾本身相互残食的习性有一定的关系。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恶化导致个别体质弱、抗病力差的对虾首先发病甚至死亡,后者被健康个体捕食,从而导致传染性病原体(细菌/病毒)在对虾群体内传播,最终引起对虾疾病暴发流行。如何及时、彻底清除对虾养殖池中的病虾成为控制对虾疾病暴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对虾病害问题仍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解决对虾病害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改善对虾养殖环境和切断对虾疾病病原的传播途径等几种。但是,自1992年对虾白斑综合症暴发流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彻底防止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已经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
清除对虾养殖池内的病虾是防止对虾疾病传播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的人工清除病虾的方法存在发现不及时、清除不彻底等的局限,很难控制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此外,业内也有一些对虾养殖模式采用了鱼虾混养的方法进行虾病的防控。但是,由于对鱼类品种、数量、规格和投放时间的选择上不能采取正确方法,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的虾类传染病传播快,病虾的清除不彻底不及时等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对虾存活率的养殖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通过革胡子鲶控制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养殖虾池内投放5~10万尾/亩的虾苗;
(2)对虾养殖20~30日后每亩投放20~30尾革胡子鲶;
(3)常规培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革胡子鲶的体长为20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养殖虾池内的水为咸淡水,盐度为0~1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方法中,所述虾苗为适于在盐度0~10内养殖的虾类。更进一步地,所述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罗氏沼虾或基围虾。
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综合考虑了革胡子鲶的食性,以及虾病的传播力和当前对虾养殖技术等因素,确定了上述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杂食性的20cm以上的革胡子鲶在虾类养殖池中在摄食病、弱、死虾的效果较好;
(2)革胡子鲶在虾池中巡游,能先于健康虾发现并摄食到病、弱、死虾,能有较阻止健康虾摄食病虾,从而避免虾病在健康虾群中传播流行;
(3)革胡子鲶能及时发现并摄食病死虾,减少了人工巡塘清除病死虾的工作量,提高了清除病死虾的效率,提高了养殖成功率;
(4)利用革胡子鲶防控对虾疾病的暴发流行,减少了各种防治对虾病害药物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虾品质的提高;
(5)革胡子鲶本身也是一种经济鱼类,虾池中投放埃及胡子鲶给养虾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
1、比照对虾养殖的正常管理方法,培好水后,投放1.0cm左右的虾苗,每亩5~10万尾。由于革胡子鲶不适于在盐度大于10的水体中生存,所以本发明所述的养殖水体的盐度在0~10范围内。如果养殖水体的盐度大于10,可用添加淡水的方法降低盐度,将盐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2、适时投放革胡子鲶。对虾养殖到20~30日左右,对虾病害暴发前投放埃及胡子鲶。养殖过程中往往由于虾苗本身的原因,在养殖前期就大规模死亡,此前没必要投放革胡子鲶。所以一般养殖到20~30日时,虾苗稳定后,再投放革胡子鲶;投放的革胡子鲶数量严格控制在20~30尾/亩,由于革胡子鲶生性较凶猛,也能摄食一定数量的活虾,所以投放数量要严格控制,不宜过量投放,以免造成收成时养殖虾存活率偏小的问题;由于革胡子鲶生长迅速,放养时体长达到20cm/尾即可。
3、福建省福兴市一养殖公司采用本方法进行对虾养殖。对虾养殖场总面积1000多亩,2010年4月中下旬开始投放凡纳滨对虾虾苗,放养密度8~10万尾/亩,5月开始按每亩投放20尾,平均体长20cm的革胡子鲶进行对虾病害的生物防控。按常规日常管理,9月份开始下蛇笼分批收虾上市,11月份基本收获完毕。对虾规格为40~70尾/kg。全场对虾平均产量约为600kg/亩。革胡子鲶产量约为50kg/亩。2010年全场没有对虾病害暴发流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06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