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0282.7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仵浩;姚钰锋;刘涛;周祥勇;辛军;朱庆满;杨静波;蔡奇志;甘中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4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波波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能源 匹配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包括:
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用于提供电能和冷/热介质;
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用于提供冷/热介质;
风光互补光热一体化装置(106),用于提供电能和热介质;
集冷装置(107),用于提供冷介质;
储电装置(103),用于储存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和/或风光互补光热一体化装置(106)提供的电能并提供给内部和/或外部的供电线路;
储热装置(104),用于储存风光互补光热一体化装置(106)提供的热介质的能量,并且为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提供工作介质;
储冷装置(105),用于储存集冷装置(107)提供的冷介质的能量,并且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提供工作介质;以及
增益系统控制器(201),用于优化控制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风光互补光热一体化装置(106)、集冷装置(107)、储电装置(103)、储热装置(104)、储冷装置(105)的运行参数和输入/输出参数的至少之一,以满足用户对电能、冷/热介质的实时需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增益系统控制器(201)控制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和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至少之一的运行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增益系统控制器控制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储热装置(104)和储冷装置(105)至少之一的输入/输出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的输入/输出参数包括燃气流量、电力输出线路的选择,储热装置(104)的输入/输出参数包括热介质流量,储冷装置(105)的输入/输出参数包括冷介质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包括燃气发电设备(101-1)和吸收式制冷设备(101-2),燃气发电设备(101-1)产生的高温烟气和/或缸套水作为吸收式制冷设备(101-2)的工作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增益系统控制器(201)优化控制燃气发电设备(101-1)至吸收式制冷设备(101-2)的输入/输出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燃气发电设备(101-1)至吸收式制冷设备(101-2)的输入/输出参数包括高温烟气输出量和缸套水输出量中的至少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其中冷/热介质包括水、空气、蒸汽、导热油中的至少之一。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的控制方法,当用户电负荷需求增加/减小时,执行以下步骤:
a)根据用户电负荷需求,改变进入储电装置(103)的电量以及对向外部供电线路(33)输出的电力;以及
b)如果仍不能满足用户电负荷需求,则根据用户电负荷需求,改变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的发电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中,通过改变提供给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的燃气流量来改变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的发电量。
11.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能源匹配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夏季断开储热装置(104)的热介质管路,而保持其他设备和管路处于工作状态;以及
在冬季断开储冷装置(105)的冷介质管路以及制冷设备(107)、(108),而保持其他设备和管路处于工作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当用户热负荷需求增加时,执行以下步骤:
a)增加冷热电多联供装置(101)的制热量;以及
b)如果仍不能满足热负荷需求,则增加进入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的热介质流量,并且增加多工况可变介质热泵(102)的制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028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