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89441.1 | 申请日: | 2010-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0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曹渊;王学超;苏聘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用于计算机数据传输的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数据传输极为重要,为满足高速的计算机局域网络、会议电视、视频点播等应用寻求速率更快、信息传输量更大的信息传输媒介成为当今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是以金属为介质的铜缆,以石英玻璃为介质的石英光纤以及以高分子材料为介质的塑料光纤。随着光纤在计算机网络的传输速率不断发展,以及由塑料光纤组成的连接器所具有的安装方便、成本低廉、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该类连接器越来越多应用于各个计算机网络。
光纤连接器经过长期的发展,对光纤连接器的要求越来越高,连接器的小型化与制造简单化是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有的光纤连接器一般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端子、安装于对接端子后端的金属外壳及收容于金属外壳与对接端子内的光纤线缆,对接端子包括圆柱形的针部、收容于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的壳体及具有自对接端子后表面贯穿至针部前表面的通孔,光纤线缆收容于通孔且其前端与针部前端面相平齐,壳体由四个壁围设而成。虽然壳体与金属外壳通过缺口与凸台互配来实现防呆,但由于结构所限,两者在安装时,不容易马上将缺口与凸台对齐,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配合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小型化且便于安装的光纤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包括对接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相连接的金属壳体、具有光纤且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对接端子的线缆,所述对接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向前延伸的针部,所述金属壳体具有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接的收容槽,所述针部具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且贯穿至所述对接端子后表面的中心孔,所述光纤收容于所述中心孔,所述对接端子还包括自所述本体部向前延伸且位于所述针部两侧的一对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具有自其前表面向前延伸的一对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对接部、所述针部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光纤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现有的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器更加小型化、更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纤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发明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光纤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沿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光纤连接器100包括对接端子1、与对接端子1相连接的金属壳体2、收容于金属壳体2内的线缆3及收容于金属壳体2内的内模块4。
对接端子1为金属材质浇铸而成,本实施例的金属材质为铜合金。对接端子1具有呈“凸”字形的本体部11、自本体部11向前延伸的一对对接部12、位于对接部12之间呈圆柱形的针部13及自本体部11向后延伸呈圆柱形连接部14。本体部11包括位于其前部的第一段111及位于第一段111后方的第二段112,第二段112较小于第一段111,针部13前端面超过对接部12的前端面,连接部14具有自其后端面向前凹陷形成的凹槽141,针部13具有自其前端面向后贯穿的中心孔131,中心孔131与凹槽141相贯通。对接部12的外表面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凸柱121。
金属壳体2为锌合金压铸而成,其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主体部20、自主体部20前表面向前延伸的一对延伸部22、自主体部20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收容槽21、自主体部20后表面向后延伸的圆柱形保护部23及贯通保护部23后表面且与收容槽21相通的收容孔231。延伸部22末端具有与对接方向相垂直的凸肋221。
线缆3包括位于中心的光纤31、包覆光纤31的绝缘内皮32、包覆内皮32的绝缘外皮33,光纤31前段外露于绝缘内皮32与绝缘外皮33。
内模块4为塑胶射出成型而成,其具有贯穿前后表面的通孔41。
组装时,线缆3的光纤31自对接端子1后端向前安装,其穿过凹槽141与中心孔131,一段光纤31外露于针部12前端面,裸露的光纤31收容与中心孔131,绝缘内皮32收容于凹槽141且与凹槽141相互挤压。对接端子1的连接部14与内模块4的通孔41过盈配合,对接端子1的本体部11后表面与内模块4的前表面相抵持,内模块4的通孔41与外绝缘皮33相互挤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9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锈钢锅胆电饭锅煮米饭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色轮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