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气汽车燃气过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6312.7 | 申请日: | 201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2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高洋;刘发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气 汽车 燃气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气过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气系统中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天然气汽车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石油能源的消耗,同时由于天然气的污染比石油小,其对环境保护也能做出贡献。目前,天然气汽车常使用的是压缩天然气。而由于车用压缩天然气中常含有大量的油脂、水滴等杂质,这些油脂、水滴进入燃气减压阀、燃气喷轨后将造成减压阀、喷轨的堵塞,使整个动力系统效率下降直至停止工作。而目前国内天然气汽车上普遍采用的过滤器为纸质薄膜式过滤器,其仅对燃气系统中低压部分油气进行了简单的分离。采用纸质薄膜式过滤器只能达到初步分离低压管路中油气的效果,燃气减压阀中的油气没有进行过滤,而未分离出的油气容易导致燃气器件堵塞,进而引起动力系统效率下降直至停止工作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然气汽车燃气过滤装置,能在燃气进入执行系统之前即将含有的影响工作效率的油脂、水滴分离出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这种天然气汽车燃气过滤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部的托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固定板、支撑板、滤芯端盖、滤芯总成。
所述壳体为中空的柱体。
所述壳体一端设有壳体罩盖,所述壳体罩盖上设有燃气出口管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燃气出口管道穿入所述壳体罩盖并与其焊接。
所述壳体罩盖的内侧与所述滤芯总成一侧相接,所述滤芯总成由金属滤网及滤网固定装置组成,在所述阀芯总成内部径向设有用于支撑金属滤网的中心管。
所述阀芯总成另一侧上设有滤芯端盖,所述阀芯端盖内侧与所述阀芯总成配合。
所述阀芯端盖中心开有通孔。
所述支撑板的作用为轴向支撑所述阀芯总成。所述支撑板一侧穿过所述阀芯端盖中心的通孔,并与所述阀芯总成相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成V型设计,在所述V型结构顶角位置设有方形凸起。所述支撑板的方形凸起与所述阀芯总成相接。
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固定板一侧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固定板一侧焊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内表面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内表面焊接。
在所述固定板的中心设有供油气通过的第三通道。
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托板与所述壳体内表面连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托板与所述壳体内表面焊接。
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固定板及所述第一挡板之间。
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二挡板及所述托板之间。
在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供油气通过的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供油气通过的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的位置相互错开。
所述壳体另一端上设有燃气进口管道及泄油孔,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燃气进口管道穿过壳体端面并与壳体焊接。
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燃气进口管道的一侧。
为保证托板的强度,在所述托板上设有结构加强筋。
燃气从燃气入口进入过滤器,经过导流后燃气方向改变并以一定的流速撞击所述托板,实现油滴、水汽的第一次分离,油滴、水汽聚集在过滤器端面;初次分离后的燃气以一定的流速撞向第一挡板,实现油滴、水汽的第二次分离,油滴、水滴聚集在过滤器下端面;二次分离后的燃气经第一油气通道流出,并继续冲击第二挡板,实现油滴的第三次分离,经三次分离后的燃气经第二油气通道流出,继续撞击固定板,油滴得到第四次分离;四次分离后的油气经第三油气通道流出,并从支撑板两侧流出进入阀芯总成内。
经过以上这四次分离,燃气中的大部分油滴、水滴分离出来。但由于燃气压力一般在20bar~200bar之间,压力比较大,收集到的油滴、水滴少部分可能会被燃气带走,最后再利用滤芯总成中的金属滤芯对油滴、水滴进行充分过滤。从滤芯总成流出的燃气最后再从燃气出口通道流出。
经过以上五过滤步骤,从燃气出口通道出来的燃气,油滴、水滴含量已
经微乎其微。
当所述天然气汽车燃气过滤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所述壳体下端面聚会聚集一定的油滴、水滴,此时,只需打开壳体上所设的泄油孔即可去掉油滴、水滴,对所述过滤装置进行保养,延长过滤装置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6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头孢替唑的合成工艺
- 下一篇:一种山荷叶素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