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供应系统及用于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估算设备、退化确定装置和内阻估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6126.3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0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敏和;及部七郎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R27/02 | 分类号: | G01R27/02;G01R31/36;H02P27/06;H02M7/538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杨晓光;张静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供应 系统 用于 电力 存储 装置 内阻 估算 设备 退化 确定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此非临时申请基于于2009年12月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第2009-278359号日本专利申请,其中该专利申请的全文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估算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的装置及方法,用于基于内阻确定电力存储装置中的退化的装置,以及包括电力存储装置的电力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第2009-128194号日本公开待审专利(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可充电电池中的退化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检测流入可充电电池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工具、用于计算所测电流的波纹系数的波纹系数计算工具、用于事先存储将波纹系数与内阻关联起来的数据的存储工具,以及确定工具。波纹系数计算工具将电流检测工具所检测的电流分成波纹分量和直流分量,并且将波纹分量与直流分量的比值计算成波纹系数。确定工具基于存储在存储工具中的数据和波纹系数计算工具计算的波纹系数计算可充电电池的内阻,从而基于内阻确定可充电电池是否退化。
例如,第2007-12568号日本公开待审专利(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控制装置,其在二次电池上产生波纹电流以提高二次电池的温度。波纹电流经过二次电池的内阻在二次电池上产生热量。二次电池的温度可以借助二次电池自身的发热来提高,而无需加热器。
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通常具有温度依赖性。然而,根据第2009-128194号日本公开待审专利,可充电电池的内阻只依据波纹分量来计算。因此,根据第2009-128194号日本公开待审专利所公开的方法,内阻的温度依赖性会影响可充电电池中的退化的确定。第2007-12568号日本公开待审专利未提及估算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尽管公开了利用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允许高精度地估算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用于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估算设备包括波纹生成单元、电流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存储单元和估算单元。波纹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在电力存储装置处产生具有预定频率的波纹电流。电流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波纹电流。温度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电力存储装置的温度。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存储电力存储装置的温度及波纹电流与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之间的预定相关关系。估算单元被配置成基于由电流检测单元检测的波纹电流、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以及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相关关系估算内阻。
优选地,该内阻估算设备还包括确定单元。该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基于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确定是否需要用于提高电力存储装置的温度的加热控制。当确定单元确定需要该加热控制时,波纹生成单元在电力存储装置处产生波纹电流。
优选,估算单元被配置成在波纹电流的一个周期期间从电流检测单元获得波纹电流的电流值,并且基于电流值、温度和相关关系估算内阻。
优选,波纹生成单元包括电压变换器,其被配置成变换在电力存储装置和由从电力存储装置提供的电力驱动的负载之间的DC电压水平。电压变换器包括开关元件,其以根据载波频率的周期受到开/关控制,以及电抗器,其通过开关元件串联地连接电力存储装置。内阻估算设备还包括频率设定单元,用于将载波频率设为预定频率。
优选,电力存储装置包括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用于电力存储装置的退化确定设备包括波纹生成单元、电流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存储单元、估算单元和退化确定单元。波纹生成单元被配置成在电力存储装置处产生具有预定频率的波纹电流。电流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波纹电流。温度检测单元被配置成检测电力存储装置的温度。存储单元被配置成存储电力存储装置的温度及波纹电流与电力存储装置的内阻之间的预定相关关系。估算单元被配置成基于由电流检测单元检测的波纹电流、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以及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相关关系估算内阻。退化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基于由估算单元估算的内阻确定电力存储装置是否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61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